原创文字集

记忆里的广州夏天

2020-05-05  本文已影响0人  米米唐唐

今天降温了,看到关于湖北武汉等地到底暴雨的新闻,正感叹这是一场对疫情的洗礼,上海的窗外也开始落雨了。可我心里却想起了广州。。

说到多雨的城市,广州必须有它的名字。08年的夏天是我在广州生活几年中降雨最多的一年,也是苦不堪言的一年。因为长期加班,而且连续有好几个月连连暴雨,尤其是到了下午4.5点开始突然倾盆而至,以至于同事之间的对话常常变成你今天带伞了么?你今天穿的什么鞋?你猜今天会下雨么?因为公司离我的住处距离远,所以对下雨这件事情我是充满恐惧。有很多回下班时间,下楼就发现雨水已经深到膝盖处了,落脚下去就开始害怕犹豫,怕脏,怕感染上脚气,怕踩到什么东西。加上天黑,咬咬牙一步踏下去,再每走一步心里都是嫌弃和无奈。记得那会我中间还要倒一次公交车,间隙路程大概是步行15分钟,我又要趟着水摸着黑,穿过马路去乘车,偶尔一辆车从身边疾驰而过,污水扑面,又郁闷又懊恼。每天早晨出门虽然热,但是起码人是干净的,这一番折腾深夜到家就跟下田摸了泥鳅结果还没摸到一般狼狈疲软。现在回想起来心里都对暴雨天的毫不留情充满敬畏。

广州的夏天很长,大概从4月份开始持续到11月份之久。虽然没有火炉之城的称号,但是它的厉害就在于气候闷热夹带潮湿且雨水不断。我记得我那会住的小房子是铁门,每天都感觉有人给它泼了水,走道里瓷砖墙面上也永远都是湿乎乎的。吃饭,走动,只要不是静止在空调间里从头到脚几乎都是黏糊糊的。平日里傍晚时分走在路上也总能感觉有一股湿热扑面而来笼罩着你,像是蒸笼里的包子一般有被闷熟的嫌疑。假如你指望晚上降温凉快,那也几乎也是不可能的。

我记得08年我决定搬家,从赤岗路搬至棠下。当时我因为一个前同事也是关系颇好的老乡陈圆圆住在那而决定搬过去的。通过陈圆圆介绍认识了她的房东。这个房东是个专门靠出租生活的本地人,他有好几栋私房,每栋三四层不等,每一层有几间房,有的带厨房洗手间空间大房租在750左右,有的进门就是床,往里走就是洗手间,房租在400左右,如果带上空调价格会更贵一点,房子分布密集,布置都相当简单。这个价位可以说是相当廉价,这也是棠下村之所以被称作城中村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普通外来务工人员来说是最划算的选择。我记得当时空出来的一间400月租的房,没有空调也没有淋浴。一眼望到底一个单人木床,一张木桌,往里是一个狭窄的洗手间隔间。但因为是新的看起来干净利索,我便决定入住,那会应该是3月份的春天,还不太热,于是和房东商量着能不能马上给我装个淋浴。当天下午房东就速度安装了热水器,最简单的带煤气罐的那种,但是高兴呀,可以冲凉了。城中村有一点很好,就是买东西方便,布衣柜,垃圾桶,各种生活用品应有尽有,价格也很便宜。大概一个下午的时间,我就算正式入住,和陈圆圆做了邻居。记得那会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周末,陈圆圆喊我去她家吃饭,隔着窗户一喊,我马上就去了。因为都是湖北人,说着同样的方言,总有一种家人喊我吃饭的温馨感。熟悉了路,熟悉了环境,一切如常的进行着。

到了四月,热浪来袭,越来越猛,吹着电风扇都无济于事的热,有时候心想看看电脑吧,电脑排热出来的一股热风更是令我火上浇油。热的我起来洗好几次澡,睡也睡不好。五月份的时候我每晚去陈圆圆家趁空调坐着不走,也不管她男票脸色好不好,到深夜才回去睡觉,临走之前说一句,妈哟,老子又要克睡桑拿房了。(湖北人之间关系亲密说话喜欢说老子)直到隔壁带空调的人搬走了,我才马上搬过去,摆脱了夜夜蒸桑拿的酸爽日子。因为房东之前也跟我说过本身就会预留一些房间不装空调,便于自己有空调的租户。加上本来说好的隔壁4月底就会搬家的,结果一直拖了一个多月才有了我这一段苦逼的体验。但是这段记忆虽然苦点,但回想起来也算是年轻时候苦中作乐的难忘体验。

因为岭南地带气候的原因,广东人格外注重养身。我在广州最特别的体验就是身边的广州人似乎永远都在担心上火这件事,所以凉茶,靓汤,糖水永远是最亲密的最唾手可得的灭火器。入乡随俗,对于我们这些外来人来讲,这三大神器也成了续命的标配。

先说说凉茶。初到广州便发现遍地都是连锁品牌的凉茶铺,最常见的就是黄振龙凉茶。几乎所有生活在广州的人,都会养成喝凉茶的习惯。临逢一家凉茶铺,买上一杯火麻仁,口感浓郁,通便去火。或是一杯菊花雪梨,清甜可口,清热润肺。中药一般苦涩的癍痧,清热效果应该是最佳了。还有罗汉果,清凉补,各种口感疗效,提醒你去湿气,泄肝火,仿佛是个神奇的药铺一般。而对于我这个外来者,不懂凉茶之道的人来说喝一杯凉茶有时候纯粹是为了解馋,火麻仁是我最喜欢的,我几乎是把它拿来当饮料喝了。有时候又是为了寻求某种心理安慰,大家都喝,我也喝,良药苦口利于病,二十三四岁的年纪隔三差五来一杯苦到心的癍痧,总感觉能把身心所有的不适都冲走。

再说说煲汤和糖水。小时候常看TVB,经常都会听到我煲捉糖水,煲捉汤。到了广州也是一样,没有汤是吃不下去饭的,每家每户都会煲汤。党参炖鸡汤,虫草瘦肉汤,排骨玉米胡萝卜煲汤,茶树菇老鸭汤,在广州人眼里各种药材,当归,花旗参,黄芪,芡实,..各种水果包括椰子,马蹄,胡萝卜,雪梨,苹果.桂圆.都是可以用来煲汤的。对我而言, 排骨冬瓜汤和排骨苦瓜黄豆汤是我印象中喝过最多的最常见的电视剧也是觉得最能接受的汤了。尤其比起那些加了中药材的滋补汤类,带着水果甜味的汤类,我更喜欢这种简单清爽的食材本味。糖水就更常见了,从香港传过来的许留山品牌店,到广州街头一家家不起眼甚至不知名的小店,都能看到络绎不绝的食客前往打包一碗,或者直接端着开吃。绿豆沙,红豆沙,杏仁糊,芝麻糊,这些老式传统的甜品更受大众的喜欢,和汤一样,也是小火满熬出来的,各种豆类慢慢熬制成沙,搅至成糊,加上黄冰糖,调制而成,更具有养生补身的功效。而像椰汁西米露,双皮奶,姜撞奶,马蹄爽,杨枝甘露,属于新派潮派类,更受年轻人的追捧,品相精致令人垂涎。根据季节的不同食材也随之变动。冬天吃着热乎的红豆甜汤,夏天吃着冰爽的杨枝甘露,都成为成了苦苦的生活里的一道必不可少的调味剂,相当治愈。除了常常吃上一碗红豆沙绿豆沙,我印象里最特别的是海带绿豆和杏仁豆腐。如果不到广州,我是不知道海带还能和绿豆熬成一家,吃起来也毫无违和感。杏仁豆腐,晶莹剔透的一碗,口感有着嫩豆腐的滑嫩,有着杏仁的清香,舀上一勺,在舌尖上融化,不甜不腻,美到心坎上了。

在广州养成吃饭喝汤的习惯以后,很长的时间我都没有改过来。这些年也学会了做饭,看过了不少食谱,也尝试过自己煲一些简单的汤,但总觉寡淡无味,没有食材香。到饭店里点餐,大部分都是加了增香剂或者味精味太重,猛火加工而成。都不及广州当地做的地道醇厚,食之有味。头几年看到茶餐厅或者甜品店,也会尝试着买上一份,味道相差甚远,屡屡失望过后现在已经不吃了。对于我这个吃货而言,也实属是一种小小的遗憾啊。

关于广州夏天的记忆,还有五羊牌的雪糕,和琳琅满目的水果。五羊是广州的一个老品牌了,我想应该承载着很多代人的记忆。我当时租住的小房子没有冰箱,所以最直接的结束方法就是买上一只冰棍或者雪糕。最常买绿豆和红豆雪糕,还有一种朱古力味冰棍。价格非常便宜,却让我欲罢不能,吃了一根还能接着吃一根。尤其是那个朱古力味的冰棍,包装朴实,味道有点像冰冻过的阿华田。不是冰渣味儿,也没有雪糕的腻,总是能勾起小时候的一些记忆,好似在吃着某种情怀。

广州的水果种类多,热带水果的价格比起其他城市要便宜很多,我吃的最多的就是木瓜和芒果,因为便宜又很好吃,甜且糯。尤其木瓜,我在上海买过的木瓜味道很淡,不及广州的甜,长久放着黄是黄了,味儿也变了。广州那边那个木瓜即使表皮起了斑点,里面的肉仍然是甜而正的。葡萄,西瓜,山竹,荔枝也是很多人夏季的首选,我不喜欢,也因为没有冰箱几乎不买。另外很多生活在广州的人喜欢吃榴莲,他们会配上山竹一起吃,据说是一个上火一个降火,我只在朋友家尝过一次,就再也不想吃了,气味就别提了,口感上来讲我也觉得粘舌头不清爽。记忆中我总是会在棠下村牌坊进口不远的地方的一个长期卖水果的阿姨那买芒果和木瓜,有时候夜深了,或者数量不多了,还能跟她砍砍价。再到隔壁买上一份炒粉,偶尔加个鸡腿,一罐可乐,就算我的晚饭了。吃完饭洗个澡,开着电脑写写博客,看看电影,简单又惬意。漫长的夏季广州也是不夜城,经常12点多总能听到外面的有人声,车声,狗叫声,窗外永远是灯火阑珊的,偶尔还能听到楼下距离最近的宵夜棚子里传来的划拳声,老板颠勺的滋拉声。那会的我最郁闷的就是这个,为什么他们都不睡觉?为什么要吃宵夜?为什么要扰民?很震惊我作为一个湖北人,人生的前27年居然从来没啃过一口鸭货,没吃过一颗卤毛豆,没吃过一口龙虾,也没喝过一口啤酒。更不知道他们原来如此相配。其实广州的路边摊也常常有人卖鸭货,湖北的鸭脖店比比皆是,但作为一个吃货,我竟然因为它的颜值曾深深地鄙视了它。

今年我已经35了,马上要过离开广州后第十个夏天了,饮食习惯也不再广州,但我不会忘记广州的暴雨天和桑拿浴的苦,也不会忘记广州带给我舌尖上的甜。记得棠下临街的夜市,也记得穿梭在夜市的那个年轻的看啥都想吃的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