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都茫然
小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这是显然的。但长大后,我们依然还是有很多事情不懂,这好像是没道理的。但仔细想想,也不是我们的责任。到了老年,还是有很多事情搞不懂,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喜欢学习,还是身体不好老年痴呆?好像都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呢?爱因斯坦有段话可以说明这一切。
爱因斯坦是近代著名的物理学家。他生于德国,在瑞士完成学历,并加入瑞士国籍,后来又到了美国,又加入美国国籍。传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造出的原子弹,就有爱因斯坦参与了研究。爱因斯坦的成就主要是提出了“相对论”。1905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并拿“光子假设”对“光电效应”做了成功解释。关于“相对论”问题,他先是提出“狭义相对论”,再提出“广义相对论”。1921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一次,爱因斯坦的孙女问他:“爷爷,你在想什么?”爱因斯坦回答道:“我在想我不懂的东西!”孙女说:“你不是科学家吗,怎么还有不懂的?”“是科学家不假,但不懂的东西就更多。”爱因斯坦平静地说。“那是为什么呢?”孙女追问道。爱因斯坦随手在纸上画了两个圆,一个大的,一个小的。然后神情凝重地对她的孙女说:“你就像这个小圆,我就是这个大圆。你看,圆的边沿以外,我们都不懂。我的边沿接触的面积比你的多,所以我不懂的就比你的多!”“哦,原来是这样的。”孙女终于明白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接触的事情在广度和深度上要求不同,所以不懂的地方也就多了。小时候,我们都茫然。那是因为,我们的头脑还是一片空白。最简单的就是记着自己的名字,然后吃饭别忘了用筷子。而经常听见的却是这样一句话:“走路小心,别摔着了”。开始以为这句话是“多余”,就一直没放在心上。可是有一天,几个小伙伴一起玩,为了“拼”谁跑得快,就不顾一切地往前跑。哪知正跑得欢,脚下突然一绊,就来个“倒栽葱”,或者“狗啃泥”。情况严重的,鼻里来血,门牙被撞掉。真应了那句老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这可能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其实,就整个人类来说,在起源阶段,也遇到“类似”的情况。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中说,人类起源于非洲。但后来又在亚洲发现了“化石”。尽管许多专家对人类起源于何地还在争论,即它是起源于亚洲还是非洲,究竟是在海里还是陆地,一直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就是起源的地点都在地球的中间,也就是赤道南北不远的地方,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人类最早的活动,是在那些温暖的热带。那是不需要穿衣服,或者穿的不很多的地方。当然那时肯定不会有衣服的,有的也就是树叶遮蔽一下吧。为什么后来人类又遍布全球?那是因为生存而迁徙去的。想当初,那些最早向北方迁移的部落,第一次面临的可是“严寒”的威胁,由于没有经验,不知有多少人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冻死了。同样的道理,他们中有人生病了,也不知道“吃药”的道理,只能让病菌自由扩散蔓延,接着传染给很多人,最后就死亡一大片。存活下来的,可能寥寥无几,而这些人却成了“经验”的积攒者。
今天的人类能在自然界站住脚,那是经过无数次“栽跟头”的结果,也就是用无数人的生命作代价换来的。当发现一起“事故”,然后经过各种试验终于解决问题,这就是经验。把它传承下去,就为后来不少人“重获新生”提供了机会。人类加快进步的速度,应该归功于语言文字的创造,和那些“以身试法”的先驱。他们遇到问题后,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然后被“有心人”记录下来。孔子就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一个“高明”的思路,谁懂得“越多”,谁就在这个世界上获得生存的机会多。有些大事情要“集思广益”才能完成,而每个人的经验又极其有限。这时,孔子的这句话就该用上了。孔子留给后人的这句话,可不仅仅是一种谦虚哟!
孔子还有一句更厉害的话,今天读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可能有些难。但是你如果真正去做了,得到的“实惠”只有你自己享用,他人是没法共享的。这句话只有四个字“不耻下问”。这意思是说,不以“自己的身份有多高而去问身份低的人”感到耻辱。换句话说,就是放下你的臭架子,把自己变得谦虚一点,然后去向社会地位比你低的人“求教”。这可是孔子的一个“绝招”,但恰恰没被许多人重视,所以孔子成了“博学”的圣人,而大家只能仰望。
小时候,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茫然?因为我们根本就不懂呀!不懂,是一种正常现象。不懂,不是我们的过错,——其实所有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错就错在,当别人在排除一个个“盲点”时,我们却依然保持茫然状态。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与效力上有很大差异?那是因为有的人爱学习,好学习,勤思考,善研究,又“不耻下问”,这样就自然而然拉开了距离。差距,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