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幕 _ 3

2020-08-11  本文已影响0人  提琴之聲_Msc

如果聽到自己的名字在電影里被念出來,那麼你就知道自己已經成功了;而要是能真的再露個臉,那就更好了。



                               哲學家:讓 · 鮑德里亞 (Jean Baudrillard, 1929 - 2007)

用法:每次你看到有人賣奢侈品,都可以丟出鮑德里亞這個名字:“你是真的想要這件東西嗎?還是用鮑德里亞的話來說,你是想要它所代表的社會地位?”


在那部科幻懸疑片《黑客帝國》中,觀眾可以看到某個角色正在看一本名叫《擬像與仿真》的書,作者正是法國哲學家讓 · 鮑德里亞 。電影中出現這本書時合適的,因為《黑客帝國》拷問現實的本質,而鮑德里亞的重要觀點就是現實的圖像已經比現實本身更“真實”了。比如說,我們思考愛,我們其實想到的也不是愛本身,而是像電影《泰坦尼克號》或《相見恨晚》呈現給我們的樣子,甚至只是洗衣粉廣告中描繪的愛。想到車,想到狗,想到盒裝餅乾,都是這樣——實際上,這適用于一切事物。為了讓自己的理論聽上去更厲害一些,作者將這樣被接受的、很有影響力的圖像稱為“擬像”。

鮑德里亞把自己的觀點又往前推了一步,指出所有的東西都不僅僅是東西,它們都攜帶著一些想法和價值觀。比如一部寶馬車不僅僅是一輛汽車,它是你生活優渥的證據。可他又說海灣戰爭不存在,存在的知識電視上關於海灣戰爭的影像,就是在給自己找麻煩了。這樣的評述的確不太得體。他的批評者說,如果你深究鮑德里亞的理論,會發現他只是在陳述一些顯而易見的事情。甚至,這些陳述還會誇大其詞。就拿平常的一天來說,或許我們發的電子郵件的確比真正的對話要多,但這也不意味著互聯網就比我們身處的世界要更真實。它只不過說明我們在使用科技而已。

有些人還暗示,鮑德里亞可能太把自己當回事了。他從來就不很情願別人把他和《黑客帝國》聯繫在一起,號稱導演這部電影的兄弟倆其實誤解了他的 oeuvre (全部作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