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感悟
我是一名非共产党员,最近,对习近平的崇拜和受同事的影响阅读了《梁家河》,这是一部励志的书,看后深深地震撼了我。
梁家河是陕北一个偏远的黄土高坡,干旱少雨,民风朴素,属于贫穷落后的山区。
1969年1月15日,一辆卡车停在了梁家河村口,从车上下来了一群年轻人,他们就是来自北京的知青,习近平是这批知青中年龄最小的。
刚从城里来到乡下的习近平,显然还不习惯黄土高坡恶劣的环境,生活上比较随意,对乡下的农民生活方式也不理解,没有将自己融入到乡村,所以老百姓对他还是有偏见的。当时只有16岁的习近平来到条件艰苦的梁家河,工作一段时间后想家了,在经过组织的批准后,回京探亲。由于没有了北京户口被关押,吃尽了苦头,最终还是回到了梁家河。
这次探亲的经历,彻底斩断了他回城的念想,萌生了扎根农村一辈子的念头。从此他脱胎换骨,转变观念,褪去身上的“城市味”,融入农村,依靠群众,踏实工作,在梁家河的七年里,为梁家河做了很多实事。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2015年2月,习近平回来了,回到了生活七年的梁家河,这片曾经令他魂牵梦绕,始终放不下的黄土地,有太多艰辛的经历,难忘的老乡。他把梁家河视为第二故乡,在他的眼里没有贵贱,没有高低之分,更没有看不起依然还是土里土气的乡亲们。
我有个同学的叔叔,出自农村,凭着自己的拼搏在市某单位做了一把手,随着地位的升高,欲望开始膨胀,心里也发生了变化,回到家乡趾高气扬,和老乡们说话也是爱理不理的,总摆出一副官架子,原来的单元房也换成了小别墅,但从来没让父母去住过一天,父母到城里来也没让父母回家吃顿饭,最终他走向一条不归之路。他忘记了自己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忘记了最初的那颗心。记得书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当你还是一只猫的时候,你的目标是成为一只老虎,当你成为一只老虎时,别忘了你曾经是一只猫”。这也许就是习主席提出的“不忘初心”吧。
插队的生活从窑洞开始。在知青刚到梁家河,前来接车一群人里有个年轻的后生,专挑了一个头较小的行李箱,走着走着他还是拉到后边了,中途休息时,他特意提了一下别人的箱子,觉得别人的箱子还大,但没有自己的箱子重。到了目的地,他才知道这个箱子里全都是书籍,这个箱子的主人就是习近平。
2013年习近平讲话里说,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习近平是个爱看书爱学习的年轻人,在山上放羊,他揣着书;在田间锄地休息时间,他还是揣着书;在窑洞里,别人都休息了,唯独他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在书籍的长河里他拼命的汲取着营养,修身从这里开始。
梁家河山多地少,乡亲们经常吃糠面馍,挖野菜,遇到旱季粮食绝收,多数人还要跑出去讨饭吃。打坝造田可以增加土地,提高粮食产量。当时没有大型机械全靠人工,习近平身先士卒带领大家积极投入到工程中,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我仿佛看到了父辈的身影,父亲虽已离去多年,但我永远记得在那艰苦的日子里,他面朝黄土背朝天,饥一顿饱一顿,用勤劳的双手养育了我们姐弟四人。
治大国,如烹小鲜。在梁家河的七年里,习近平带领大家打坝造田,建沼气,办扫盲班,打水井……为梁家河做了许多实事,使得梁家河粮食增产了,思想观念转变了,乡亲们生活水平提高了。
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大鱼大肉吃腻了,逢年过节、举办婚礼、中国式的请客,丰盛的一桌菜,到最后倒掉的近半。你可知道,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年代可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在我们全民奔小康的途中,还有未脱贫的农村,你浪费的正是别人需求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们每个人都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拒绝“剩”宴。
如今的梁家河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退耕还林了,居民已整体搬迁了,梁家河原址也恢复原貌了,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公司,成为干部党员的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习近平为梁家河带来了福音,梁家河也磨砺了习近平,成就了年轻时的习近平。
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把现在比作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中国正逐渐走向文明盛世。但我们从不扩张,从不霸权,还把成功的经验和成熟果实拿来与世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