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服饰赏析---两宋风云(六)
宋朝典型服饰----以历史资料为依据,介绍宋朝典型服饰的特点。
壹、宋朝男子服饰特点
宋代士大夫的服装主要有深衣、紫衫、凉衫、帽衫和襕衫。除帽衫之外,紫衫初为戎服,后成官员便服;凉衫或称白衫,举子和女子也穿。帽衫士大夫交际常服,一般是头戴乌纱帽,身着皂罗衫, 束角带,登革靴。纱帽是唐时视朝听讼、宴见宾客时穿。而宋时儒生也戴,样式尽可随己所好,一般以新奇为尚。
鹤氅鹤氅:用鹤羽捻线织成面料,制成衣身宽长曳地的衣着,披于身上。
重戴:《宋史》“舆服志”里如此解释:“重戴。唐士人多尚之,盖古大裁帽之遗制,本野夫岩叟之服。以皂罗为之,方而垂檐,紫里,两紫丝组为缨,垂而结之颔下。所谓重戴者,盖折上巾又加以帽焉。”由之可知: “重戴”是唐代士大夫开启的风气。
儒巾:宋时文人地位高,于是人们纷纷效仿文人的穿戴。宋代文人喜欢戴各式头巾,于是成为社会风尚。上自天子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戴巾子。以裹件为雅,称为“高装巾子”。当时的巾子品种繁多,如“仙桃巾、 东坡巾、程子巾、山谷巾、华阳巾、高士巾、逍遥巾、一字巾”等。东坡巾相传是名士苏东坡所戴的巾,是用乌纱做成的两层的幅巾,前后左右各折一 角,形状似桶。
戴高装巾子,穿右衽广袖袍的士人宋徽宗因为崇尚道教,因此有时会穿着道袍,百官也投其所好,有段时间官员上朝时也穿着道袍, 其中以青色为尚。陆游的《老学庵 笔记》记载:“蔡太师作相时,衣 青道衣,谓之太师青。
道袍贰、宋朝女子服饰特点
(1)紧束性
宋朝在内担心武将夺权,在外防止外族侵犯,政府一直在防守的心态下治理国家,求安求稳,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也最终以司马光恢复旧法而告失败。之后靖康之难让人们感到近乎有亡国之耻。随着理学思想的兴起,更将社会秩序要求为”存天理,灭人欲“,因此,在这样一种内向型的社会态势下,宋朝女性着装总体上较前朝内敛、稳重、保守。
《瑶台步月图》陈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四美图 佚名 (美)私人藏 女孝经图局部 《绣栊晓镜图》王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妆靓仕女图》苏汉臣 (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蕉荫击球图》佚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瑶台步月图》陈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歌乐图局部(1)宋朝女性内衣的紧束性
实际上宋朝女子开始有束身的习惯,主要是通过对胸部和足部在发育时的紧束来完成。比较下唐宋女子的内衣。唐朝女子穿诃子,没有肩带,穿时只在胸部下面系扎一下,诃子常用的面料为 “织成”,挺括略有弹性,很好地展现了女性的曲线。
宋代女子穿抹胸,其遮盖面积增大,“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遮住,颈部和腰部有带子束系,可以用来约束发育。
到元代之后,蒙古人的线纽被用于内衣的束胸作用,效果更加明显。
除了束胸,宋朝开始女子束足,就是用布将脚缠的又细又窄,称作“快上马”,后来缠足之风越演越烈,成了摧残女性的最为残忍的风俗。福建南宋黄昇墓出土了六双小头鞋。均是翘头式,尖头外缝缀以一簇丝带,挽成蝴蝶结状;后跟系以丝带,用以绊结。鞋面为花罗,底用麻布,长13.3-14厘米 ,宽4.5-4.8厘米,高4.5-4.8厘米。
《菩萨蛮·咏足》
—苏轼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 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满庭芳》
黄庭坚 “直待朱轓去后,从伊便,窄袜弓鞋”。
(2)宋朝女性内衣的紧束性
除了内衣的束缚作用,宋朝女子在外衣的形制上也是以窄、长为主 ,使得女子看起来文静贤淑,符合儒家的审美思想。
<背子>背子由袖长半截、衣身较短的半臂发展而来,只是长度加长至膝盖以下。背子原是身份较低的妇女穿着,后来上自后妃命妇,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穿着。从文献记载看,宋代妇女的褙子,长衣身,两腋开衩 ,下长过膝,领型为对襟式。
褙子事实上,从北宋后期,男子也穿背子,而且颇为盛行。只是不属于正式礼服。根据袖子的形状可分为三种:长袖、短袖和无袖。长袖背子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袖长而大,前襟平行而不缝合,两腋以下开衩;另一种是在两腋和背后都垂有带子,腰间以勒帛束缚。
<衫>衫一般以罗制成,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中这样记载:“女子之以与裳连,如披衫,短长与裙相似。。。又云陈宫中尚窄衫子,采用八尺,当是今制也”,可见,宋代女子一般穿窄衫,宽衫则一般出现在歌舞妓当中。
<裙>宋妇女的下裳以裙为主,有长裙、百叠裙、旋裙、红裙、上马裙、婆裙等名目。百叠裙,即是百褶裙。福建南宋黄昇墓出土了一件百褶裙,六幅,除两侧两幅不打折外,其余四幅每幅有十五折,共为六十折。这种裙子静态时合身,又能满足运动需要,因此十分流行。
从文献记载看,宋代妇女裙子的颜色以郁金香根染的黄色最为贵重,红色的裙子为歌舞乐伎穿着,吴文英的《踏莎(suo1)行》词写道:“绣圈犹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而老年和农村妇女多穿青色或绿色的裙子。
旋裙是一种方便骑驴的裙子,前后开衩,裙上折裥相叠,以多为胜。最初时妓女们穿的,后来士人之家也效仿之。
(2)多样性
总体上,宋朝女性的服饰呈现一种约束的状态,但是宋朝经济发达,每每官方法度稍有松懈,奢侈张异的风气就会抬头。宋朝时出现很多不一样的服饰款式。宋徽宗时,听蔡京等人的谗言,“奉身之欲,奢荡靡极”。服饰也不例外,流行发髻高耸、衣衫宽博,时称宣和妆。
岳坷《程史》卷五《宣和服妖》中记载:“宣和之季,京师士庶竞以鹅黄为腹闹,谓之腰上黄;妇人便服不施衿纽,束身短制,谓之不制衿。”有一种鞋鞋底部分用两种颜色合成,色彩交错,形状颇为奇特,称作”错到底“。
南宋末年,服饰的奢侈之风愈来愈烈,当时宫中有长窣(su1)地的“赶上裙”,梳高髻于顶叫“不走落”,束足纤直叫“快上马”。针对百姓禁用珠翠的政策,平民妇女便以琉璃代替。这些都被正统士人视为妖服。
贵族女子的冠名目和形制很多,常见的有:凤冠、九龙花钗冠、仪天冠 、珠冠、内样冠、亸(duo3)肩冠、角冠、花冠、仙冠等。
凤冠、九龙花钗冠、仪天冠和云月冠都是宋代后妃所戴的礼冠。风冠是后妃们在受册封、大朝会、祭祖、等隆重场合时所戴的礼冠,最为贵重。其形制有数种,一种是真珠九翚四风冠,另一种为龙凤花钗冠。九龙花钗冠和仪天冠为宋代皇太后祭祀宗庙时所戴的一种礼冠。
珠冠为贵族妇女所戴的一种冠,如周密《齐东野语》中记载:“上奇之,呼人北宫,又取妃嫔 珠冠十数示之。”
角冠是一种饰有角梳的冠。在宋代,贵妇们往往在冠上饰以数把白角梳子,左右对称,上下相合,时人称为白角冠,后来普通百姓也戴。有诗云 :”田家少妇最风流,白角冠儿皂盖头“
花冠是民间妇女喜戴的一种冠。其形制有两种,一种是由像生花制成,另一种为鲜花制成。团冠、亸肩冠等也是宋代年轻妇女喜爱的冠,团冠的材料初以竹蔑为骨,后改为白角 ,因其形状如团名之;而亸肩冠是在团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四周冠饰下垂至肩而得名。 这种冠只在北宋末年见行一时。
此外,头巾的使用在宋代妇女中也很盛,额巾就是其中之一。所谓额巾,就是用一块帕巾。将其折成条状,然后绕额一圈,系结于前。
白巾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非常流行,周去非《岭外代答》中云:“南人难得乌纱,率用白丝为巾。”
女子的盖头在宋代有三种,一种是宋代妇女外出时盛行佩戴的“盖头”,由隋唐妇女的帷帽发展而来,另一种盖头则是当时妇女在日常家居中所戴的,上覆于顶,下垂于 肩。如《东京梦华录》卷五曰:“其媒人有数等,上等戴盖头。”第三种盖头是女子结婚时用以盖头的红色帛巾。
1975年,在福建福州市北郊挖掘了一座南宋时期的古墓。此墓系南宋绍定二年状元黄朴之女,宋宗室、莲城(今连城)县尉赵与骏的妻子黄昇的墓。古墓出土了发簪、香熏等各种文物500多件,最让考古界震惊的丝绸品居多,黄昇身上所穿的绫罗绸缎和随葬零碎料子一件件分解下来,竟然有354件,分为袍、衣、背心、裤、裙、抹胸、围兜 、围件等二十多种类,连香囊、荷包、裹脚带这样的小件物品也包含其中,其品种之全,工艺高超,制作精良,堪称南宋丝织物之汇集。
褙子 单衣 夹衣 广袖袍 袴 百褶裙 抹胸 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