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

2018-11-21  本文已影响0人  鸟儿_04fa

今天很有幸,聆听了北京来的优秀教师执教的三节课,可以说受益良多,使我的情思激涌,思维共鸣。现在,仅就李老师执教的《一双手》,来谈谈我的收获与思考:

一、收获

1.重视读的训练与指导。本篇文章中描写张迎善的手及作者心情的语句较多,只有多读才能有所悟。《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书张扬个性。”在本课中,李老师多次用到小组读、齐读、个别读,在学生体验情感时,注重了朗读指导,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张扬了学生个性,释放了情感。

2.对课标、教材挖掘透彻。从本节课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了然于心,外化于形,各个环节浑然一体。教学中既落实了本课重难点,同时也结合单元主题渗透和融合了《语文天地》的内容,课标的内容巧妙渗透,突破了本课难点。

3.注重学法指导及总结。本课中,教师总结出 “抓词品味---想象画面---反复诵读”三步学法,并运用这一学法学习本课,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迁移学法,做好了铺垫。

4.注重自主质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本课教学中,李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启心门去学习。对于共性的难题,一起探究去解决,对于一般的问题,引导同伴适时去解决,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节课中更多地运用了“看上文,理解下文”的方法去学习,各种方法既互相渗透,又互相补充。

二、值得思考的方面

1.主线是否可以更分明。细细研读本课,本课的研读线非常清晰“一双丑陋的手—勤劳的手---神奇的手”,最后由手及人,写出了种树人的高尚品质。从丑陋的手大、粗糙、伤痕累累,可以了解到这是一双丑陋的手。老师此时让孩子们通过看图、读句,体会到这双手是如此之丑,再引导孩子们分析原因,这双手为什么这样丑?孩子们应该很快会发现,这是一双勤劳的手,而此时让孩子们学习课文,正是这双手,种次生林44.5顷,种树26万多棵,一片片森林拔地而起,通过一系列数据对比,让孩子们自己发现这真是一双神奇的手。这时候手的内涵不用解释,学生也明白本课不只在写手,更写的是人,一个品德高尚、无私奉献的形象跃然纸上,一切水到渠成。

2.关于词语教学,是否可以更巧妙。本课中,教师在引导孩子们学习、理解“抓”“折”、“捡”“拣”“插”“送”等的意思时, 用了形近字组词、辨义等方法,同时还出示了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看似运用了多种方法,渗透了课标的理念。但我在想,如果教师利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去认识“插”“抓”,让学生从字源上了解字的构成,知道带“扌”的字的含义,从内心深处产生喜欢识字的愿望,这正是新课标所说:“在中年级段,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这浓厚的兴趣,来源于自己对汉字字源的探究。这一环节中,老师所出示的《新华字典》中词语的释义时,这些词的词义,孩子们已经知道意思了,没有必要再去解释。

3.在“语用”方面,是否可以更到位。本篇课文中,教师注重语用,注重知识的累加。如在让学生想象画面时说:“正是这双手----,让我想起了-----,我仿佛看到了-----”,学生想象很丰富。而课文中还有多处可以进行思维的发散,老师并没有充分去挖掘。如:“在两只手握在一起的瞬间,这是手吗?这是半截老松木。”这里先发问,再写心情,可以发散的很多,如:我心里怎么想?此时我会说些什么?旁边的人会说些什么?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说去体会,去挖掘,去体验。

4.方法是否可以去总结。本课课后有两道题,一道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一道指向方法“文中哪些地方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列出表格让学生去分析,种树多,受苦多,手就很粗糙,就会伤痕累累。但没有引导学生去总结,去发现,这里正是用列数字的方法,将这一切的辛苦回归到粗糙的手、伤痕痕累累的手,升华至人物的高尚品质。既解决了课后问题,又在自然中升华了主题。

一堂好课,带给我们的收获是丰硕的,带给我们的启迪与思考也是恒久的,正是这份恒久会激励我们不断去创新,不断去探究。就让这份恒久,与我们相伴前行,一起走在探索之路上。再次感谢李老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