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與蛻變。
我不確定自己是否能蛻變成功,畢竟這可能需要一些祖上積德的好運氣,但我現在確實很認真的在自我反省。
前一陣子,我沒有得失語症,但我不說話了。
我覺得說話要花上我好多力氣,於是我再也沒有力氣了。上網查了查不想說話的原因,大概是說,我整體的輸出能量遠遠大於了輸入,導致能量不足而不再說話。
好抽象的一句話啊。於是我開始思考,什麼是輸出,什麼是輸入?
工作與生活的失調,能量輸出;職務關係導致總是孤軍奮戰無人理解,能力嚴重輸出;與室友的僵滯關係,導致回家無法放鬆,能量嚴重輸出;希望家人與另一半開心因而心中擔起照顧的責任與壓力,能量輸出。
工作上獲得成就與肯定,能量輸入;生活中獲得笑聲與關懷,能量輸入。但是很久都沒有了,至少這一年來,我活得只剩下能量輸出的孤寂,能量被消磨殆盡。
我似乎不能要求他人給予我能量,要求別人來肯定我、關心我;幸運的是,我擁有許多親密關係:我擁有永遠的後盾 - 我的家人,我擁有最理解我心需求的 - 我的摯友,我擁有能讓我隨時停靠休息的 - 我的另一半。但是我太要強了,我不知道如何提出需求,以致到最後一刻能量透支爆炸在我最親愛的人身上。
這一年來,我與身邊的人,口角紛爭越來越多。除了能量透支的孤單感,能從我自身改變做起的,就是不再將目標設定為「快速解決問題」。
這聽起來,再荒謬不過。「快速解決問題」似乎應該是所有現代人渴求的一項必備技能。
這幾天在《非暴力溝通》讀到,「不帶評論的觀察才是最高境界」(J. Krishnamurti),於是我開始省思這句話的意義。
我有一張批判性很強的壞嘴巴,從小媽媽經常提醒我這點,但即使求學的一路上吃了很多虧,我依然不承認這是致使我人際相處的一大敗筆。在這個標榜 Critical Thinking 的時代,批判精神似乎才是最值得驕傲的事,反正,我不在乎的人我也不在乎他們感受,我最在乎的人他們會永遠包容我。
但是,這個世界太浮躁了,就像我們永遠在追求快速解決問題的同時,帶有色眼光的觀察,往往讓我們一次次地在人際關係中受挫,尤其當我來到了一個已經無法不懂事裝傻而被原諒的年紀。
這一年來,離鄉背井獨立生活,我要應付的事情越來越多;當能量輸出遠遠高於能量輸入,我只想用最「有效」的辦法,解決我當前的每個困難,不論生活、工作或人際關係 (親情、友情、愛情)。於是,我變得浮躁,不再靜下心來感受別人的感受,當我只是想快速解決問題的同時,卻也給他人帶來了不舒服的傷害。我的強勢成就了我的孤立與不願再說話。
所以,如果我改變自己,處處為人著想,豈不是在原有能量輸出的狀態再繼續付出嗎?
看起來很弔詭的一個問題。
但事實上,付出卻是一種最實質的輸入。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太缺愛與關懷了,每個人都在等著別人付出與關愛。然而,當我們主動幫助了別人,付出了自己真心的關愛,我知道我無所保留了,關係獲得提升了,這些都是莫大的能量輸入。
高中的時候,曾經被孤立,即使我畢業時拿的是最佳品德學生。家人不明白我孤單的痛點,只知道我品行優良,是我自己想太多,但實際的情形只有我最懂並且默默承受。當時,護理老師的一句話,成了我人生一個很大的思想轉折,「如果你想要別人對你好,首先要對別人好,人是互相的」。
其實,我沒有對別人不好,相反的,我對別人太好了。失誤的是,我永遠站在解決問題的立場批判事物,我的無心,傷透了身旁的人的心。
這一年,對我來說,可能是過得最糟的一年之一,但也有可能是自我成長最飛速的一年之一。這一年可能走的很孤獨,但還好有我最愛的你們,陪在我身旁支持我的每個決定。
這是一篇很發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