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心态的不利之处——简化粗阅读
2021-05-21 本文已影响0人
比德斯鹿
到底是先粗阅读完一遍再逐个拆解触动点,还是遇到一个触动点拆解一个触动点?
看到任务心态这个概念,我的直觉告诉我,碰到触动点马上拆解更好,粗阅读的目的不应该是找触发点,而是用最快的速度把全书过一点,时间越短越好,有个模糊印象即可,然后就去抓触发点,对触动自己的点进行拆解。
否则用我现在的方式进行,粗阅读结束,找出来的触发点可能有几十上百个,因为触发点太多,可能会吓到情绪脑和本能脑,导致我反而不会用心去拆解,甚至放弃拆解。
而且触动是有时效性的,原本找到的能触动自己的点,没有趁着新鲜劲去建立强关联,之后可能就没感觉了,强迫理智脑去找关联,效用性就不会太好。
基于这一点,我要找的反例就是《这样读书就够了》了这本书。我是先粗阅读一遍,然后跳读抓触点,再用书签标记,然后从书签中挑选触点用「见感思行」拆解。
最近几天拆解就有点任务心态的味道,没有触动的感觉,有点强行拆解的意味,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好几天卡片都没有「感」可以抒发,如果真的触动自己,怎么会没有感受呢?
所以应该尽可能简化粗阅读的步骤,不要画线,不要做笔记,就是用最快的速度预览一遍,有个大致印象,然后就寻着印象最深的章节去找能触动自己的点,然后深度拆解,拆为己用。
甚至我可以放弃粗阅读这个步骤,完成看包装、看整体和看细节后,就开始抓触点进行拆解。
慢慢摸索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吧,这本就是我的初心——搭建我的阅读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