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你的标签
记#广东广播电视台之行(带团队参与“粤语好声音”节目录制)2017.9.30
来现场录个视频回家享受?
有个好奇怪的现象,很多人追求着 希望能去现场享受一场听觉盛宴,但是 真正到现场时 又几乎全程拿着手机、相机 狂录视频,狂拍照,边录边拍边看。这的确可以留作回忆 也可以回去回放 慢慢欣赏,可总感觉怪怪的,电视不是也会播吗?网络不是可以回放吗?难道自己拍录回去的,会比电视网络上播放的好看? 可能录的比较有纪念价值吧,能证明自己去过现场!那么问题又来了, 去现场就是为了带个可纪念的录像带?为了录个视频回去做纪念,全程高举相机,也是挺拼的。这样的话,那对现场的听觉盛宴的享受不就被稀释了吗?何况高举相机的同时还阻挡了后面观众的视线。不是很理解我们人类是怎么想的。
以前没有手机没有相机的年代,看表演总是全场沸腾,大家沉浸其中,特别有feel。我记得小时候 每到盛大节日,什么“老爺落天”啊,什么“伯爺公生”啊 家乡城隍庙前的空地总会搭起戏台,邀请戏子来唱戏庆祝。这时,各个村的人都会提前一两天拿个凉席过去霸位,在开唱那天,乡亲们早早吃过晚饭,搬着小凳子带着小孩子就过去看戏。周围的小商贩可好赚了呢!小孩子其实是听不进戏的,一开始觉得新鲜,会陪着爷爷奶奶乖乖听戏里的咿咿呀呀,但几分钟后就耐不住性子了,到处跑,到处买小吃,还要防备着大人们突然出现。观众还是那么聚精会神的听着,跟着戏子落泪,窃窃私语评价这个秀才怎么样,那家的小姐如何如何。
没有相机没有智能手机,不需要记录什么留做纪念,该记得的,都深深刻在脑海。精彩之处大声喝彩,伤感之处偷偷抹泪,完全沉浸,完全投入,享受着每一刻。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 都是你的标签
出门在外,自己就是一个形象,代表的也许是个人、家庭、组织、团体等等。 注意自己一举一动的外在形象,也许别人不会夸奖你,不会过去和你说“哇!你挺有修养的喔!”但绝不会皱眉。但失了仪态,别人会说 这xx家的孩子、这xx学校的学生、这xx公司的职员、这xx 怎么这样的???
节目录完后,让大家在门口集合,要点人数和送小礼品。礼品搬过来时,大家居然一窝蜂涌上来疯抢,有的挤着蹲下来挑,有的弯着腰撅着屁股拿,完了包装纸落地上也没人捡。负责人呵斥了几句“你们xxx的学生怎么这样的呀!上次来的那一批不是这样的!”大家才住手。我喊了三句“大家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然后才陆陆续续有人弯下腰去捡。
也许是大家还年轻,还没注意到自己的形象,也没意识到出到外面,自己就是一个代表,但是这意识却是十分重要的!“金絮其外,败絮其中”虽说得过分了,但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你弯腰抢东西的样子真丑,你弯腰捡垃圾的样子却很美。
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谢谢” 、“谢谢你” 、“辛苦啦”、 “需要帮忙把东西抬到哪吗?”balabala 也许是你的随口一说,可是对于忙东忙西帮你个人或者大家 到处去张罗的人,却是一个莫大的安慰, 这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没有谁有义务去帮你做什么,更何况也许ta还没有一丁点的报酬。或者即使ta是有偿帮你或帮大家做点什么的,但ta尽心尽力的态度,就已经是值得大家去感恩的了。
带着团队下了车,大家各走各的。站在车门口的一侧等同学们下车,再看着一个一个直接走掉了去上课的上课,去吃饭的吃饭,没有一句“谢谢”,没有一句“辛苦了”,没有一个人主动问需不需要帮忙把车箱的礼品抬下来,心里拔凉拔凉的,真不是开玩笑。完了,我拿了两个小礼品送给司机叔叔,他很开心。我叮嘱着“路上小心点。” 他说“好的,好的。” 然后我就一个人蹲在路灯下,饿着肚子喂着蚊子,看着那箱属于另一辆车的礼品,他们晚出发,加上路上塞车严重,还没到。
我并不是矫情或玻璃心,觉得需要每个人跟我这个领队的说声谢谢,只是觉得大家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大学生了,这点“人情世故”应该要懂得了。也许大家不知道我是自愿无偿地为大家组织这次活动,但是我觉得这和有偿无偿没有关系,一句“谢谢”能暖和一个人的心。庆幸今天不是冬天。
想起高三那个暑假,爸爸的一个朋友帮我介绍了暑假工,做完后,爸爸要求我买礼物送去他家表达感谢。我当时觉得,他只是举手之劳,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作”,为此还和爸爸生气到哭了。当时我是个啥都不懂的“小愤青”,厌恶这个世界的“人情世故”,还写了个特别矫情的朋友圈:“我承认,在‘人情世故’方面,我的确不是什么好学生,可我愿意做个劣等生,那样毕竟是真实的我。可我身处社会,被打上“人”的标签,决定了我不得不带面具去学会‘人情世故’。呵呵,但我的心永不投降,我还是我,是一小撮。” 很清高很愤世嫉俗吧。后来觉得简直就是个傻逼。“人情世故”听着的确感觉很社会,但却是一份修养,是一种感恩的态度,它也可以叫“知恩图报”啊,可以叫“会做人”啊,像杜月笙一样,做个大写的“人”。
路途漫长,一些人一些事,教会了我“做人”,我的爸爸妈妈,我的男朋友Y先森,我在学校的罗辅导员、勤工的指导老师何老师,我出去兼职出去实习的同事,我的同学以及我在路边偶遇的陌生人等等,教会我所谓的“人情世故”,让我在做每件事都懂得感恩他人。
每次办完活动或者什么的,有小礼品剩的,我都会送一些给协助工作的工作人员,司机叔叔啊、保安叔叔啊、一起工作的同事啊、卖场的售货员啊、清洁工阿姨啊什么的,他们的确是拿着工资在帮忙干活,做好被安排到的工作也是在做他们的本职工作,但是他们的薪水和自己表达感谢的心意无关。一个小小的礼品或者一句“师傅辛苦啦,路上注意安全。” 都让人感觉好暖心。经常叫完“滴滴”,我总会说句“谢谢师傅”、“谢谢叔叔”什么的,然后再加上一句“慢点开,路上注意安全喔!”之前也看到很感动的朋友圈,点餐的小姐姐发短信跟外卖小哥说“我不急着吃饭,你慢点,注意安全”,看到这个,作为一个旁观者我都觉得特别暖心。
意外的收获
不是每件事都要计较得失的。当你把一件产品做到极致时,金钱就成了它的附属品,自然会跟着过来。做事亦是如此。当你不要太计较回报得失,把一件事情认真做好,那回报相应也就会成为附属品,跟着一起过来。这不是幸运,这是必然。
帮刘生组织这次的队伍过去电视台录节目,我的确是没有一点点报酬的,可以说是被动与自愿相结合。但是我认真地去做好,去组织安排,把大家开心带出去,再平安带回来。事后,刘生叫我以后可以也帮忙组织一下,我说我大三了得出去实习了,不过现在还在找实习,他问了我要做哪方面的,我说外贸,他说他在社会上也认识挺多不同行业的人,帮我留意一下。晚上他还打电话过来和我聊了挺久的,说我组织得很好,告诉我一些社会上的套路。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帮我找到实习,我也不能完全靠他,但是这的确是我意外的收获,即使没能帮我找到,但有这份心,就够了。很感谢,真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