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来袭时,就勇敢地接纳它吧!
疾病,是个讨厌的字眼,我们唯恐避之不及。被贴上“病人”的标签,就自动划归到弱势群体,接纳着来自亲人、医护、社会的关爱。
图片来自网络来自亲人的爱,是生活上的照顾,心理上的宽慰;来自医护的爱,是疾病常识的讲解,用药康复的指导;来自社会的爱,是出于仁爱道德的舆论导向。每个人都是出于善良的内心本真,衷心祝愿病人早日康复。
我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很残酷。我们可以抚慰病人的心灵,却无法代替病人受苦,从疾病走向康复,或与疾病共存,需要病人自己去完成。我们的共情和关爱,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病人自身的作用。
当一个人疾病来袭时,他必须首先接纳从“健康人”到“病人”的角色转换。
病人、疾病,这样的词汇是不吉利的。我们一边从容凛然地说着: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一边默默地从心底将这些晦气的字眼剔去。
一旦疾病来袭,我们措手不及。几乎都会在心底呐喊:“不可能!”“怎么是我?”“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或者“应该没有那么严重”。充满幸福和梦想的人生,因为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而失去控制。“病人”的标签,我不要!
亲人们来了,“会很快好起来的”、“祝早日恢复健康”、“医疗这么发达,没事的”……我们往往施予最美好的词汇,我们避讳疾病与死亡,规避生死疾苦、不再讲人的自然规律。“爱恰恰是对苦难的一种遮蔽”。这往往让内心懦弱的人更加难以进入病人的角色,无法面对疾病的折磨,他们不安、焦虑、恐惧,抑郁……。作为亲属,我们也随着病人的情绪亦忧亦悲。
对疾病的焦虑,让我们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医学满怀期待和幻想。我们愿意接受医生口中说出的:“你会早日痊愈”、“用了药会很快好起来”这样的话语。不接受治疗失败、病情恶化,更不接受在医院里发生死亡。医生也在努力回避或极尽婉转地向患者传递负面信息。
在《疾病的隐喻》中,有这样一段话: “疾病是生命的阴暗面,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着健康和疾病的双重身份,只不过,我们乐于承认自己是健康王国的公民,而被迫去面对疾病王国那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
活在当下,向死而生。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须独自面对的现实,谁也无法替代。当我们在健康时,关爱身体,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光临。如果疾病仍然不请自到,那就勇敢地接纳它吧。虽然它比较麻烦,比较丑陋。我们享受了生命里的美好,也要承担生命中的无常。
只有完成了由健康人到病人的内心角色转换,我们才能主动、积极地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对身体的认识,对疾病的了解,努力和医生一起平等对话,学会与医护的协同配合技巧,学习与病魔周旋抗争的方法,学会坦然接受苦难的折磨和生死。
在疾苦中磨练心智。唯有如此,才是生命中应有的精彩和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