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友广场

明成祖的文成武功,在靖难之役后,对待功臣的态度就能知道

2022-04-19  本文已影响0人  史诗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此名言放到明成祖朱棣这里就不合适了。靖难之役后,他善待功臣,委众人以重任,要不怎能开创明初盛世?

先反过来想,历代君主为什么要杀功臣?大都离不开这几点:功高震主、为后代铺路、消除祸患。而在明成祖这里,因为不存在严重的因素,他也就没必要动手了。

01、永乐正值英年,驾驭全局游刃有余

洪武年间,明成祖的父亲朱元璋是真的大杀功臣,就连刘伯温也多次受到猜忌。

后期,明王朝的继承人朱允文较为年轻,朱元璋为了让他顺利掌权,也就向明初的开国猛将们落下屠刀,毕竟他们都是建文帝朱允文难以驾驭的人物。

相比之下,朱棣手下的文臣武将都是自己一手带起来的,就类似朱元璋手下的刘伯温、常遇春等人,要掌控自然游刃有余,而且自己正值壮年,未来统治的路还长着,这些人才还有大作用,为什么要杀?

何况他们君臣一同在边境多年,有着过命交情,臣子还是忠心耿耿的情况下,没到非杀不可的地步,朱棣是不会动手的。

02、外部烽火未熄,尚需一致对外

明成祖在靖难之役后虽然夺取天下,但还面临这般局势:北元残余势力、鞑靼等外族隐患。

当明成祖还是燕王时,曾守卫边境多年,多次出塞征战,也深知外族的厉害,在刚夺取天下之际,自然需要内部齐心,才能应对外部压力,只要存在边境的军事压力,就有了共同的对抗目标,也就减小了内部矛盾。

明成祖手下的人都曾在边境打仗多年,要与外族对抗,没有熟悉情况的能臣勇将,怎么行?建文帝就是因为朱元璋把蓝玉等名将杀光了,搞得靖难之役虽有大军,可没有大将带领,导致一触即溃。

明成祖会不知道这个问题?毕竟“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历史证明,自明成祖统治以来,就常年有征战。

永乐四年,朱棣命成国公朱能督师南征,进入安南一路获胜;永乐七年,朱棣派淇国公丘福率师十万征讨鞑靼,但丘福先与武成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一同战死,更全军覆没,朱棣震怒,率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亲征;永乐十二年,亲自率军大破瓦剌。

最终明成祖也是在征途回归时病逝,可见边境压力之大,也决定良将尤其重要,更不会随意诛杀。

03、明初开拓盛世,少不得治世之才

靖难之役是大战役,表面上看到的是一般冲锋陷阵的猛将,可掌控全局的除了朱棣,还有藏在后方运筹帷幄的军师,这些可是珍贵的人才,要说危险,他们可能更甚于武将。

就如“黑衣宰相”姚广孝,在朱棣称帝后,他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加太子少师,这真是殊荣,体现了他在明成祖心中的地位和信任度。

最后姚广孝也没辜负明成祖,他除了在“靖难之役”出谋划策,在辅助皇帝后又鞠躬尽瘁。今日“600年紫禁城”,当年就是姚广孝一手规划的北京城布局,明朝迁都的大事也是他所负责,这些都是伟业。

文化史上,姚广孝也留下厚重功勋,他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幸好,永乐帝的心胸开阔,才创造了这一切。

04、结语

明成祖能够夺取江山,少不得功臣们的辅助,若没善用、随意诛杀,也就没有永乐盛世,哪有明成祖?

若没有豁达胸怀、强干能力,明成祖也得不到众人相助,而创造盛世,必要人才相助,而要用好人才,首先明成祖自己就是了不起的人。

就如韩信点兵,他能多多益善,但带再多的兵,终究是将领,而刘邦带兵,顶多不过掌控十数万,可他统率的不是兵,而是将领,这是更高级的才能。

朱棣即位后,大规模封赏靖难功臣,后又再论靖难的功劳,并广求贤才,令官府大力寻求贤才、隐士,这求贤若渴的心态,也注定明初不凡的时代由他早就。

永乐帝能让一班功臣为他赴汤蹈火,真正关键在于他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全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