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成年人”――兼议“勇气”是通向“优秀”的起点(未完)

2021-02-15  本文已影响0人  蒋铭国江西乐平

“我们都是成年人”――兼议“勇气”是通向“优秀”的起点(未完)

为了完成新网师的学期大作业,2月13日(大年初二)捣腾了一天,并赶在2月14日凌晨前在个人公号上得以顺利推送――《职业生涯叙事:年过不惑才认真来到这个世界――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2020下大作业》。

我将此文转发了不少群,反响不错,收获了一些粉丝,并且得到了他们的鼓励与赞誉。其中最欣慰的是得到了省馆唐馆长高度点赞,瞬间让我全身充满力量。势必在2021年借牛年之运,铆足干劲,再创佳绩。似有“牛年必须牛”的意味。

此文从阅读量来看达到了少有的高度,竟然有800多,作为一个个人公众号来说还是很不错的。自己重读几遍也不觉得生厌,自我感觉亦不错。于是私发给新网师教务处郭主任,被告知拟在《新网师学报》2021年第一期发表,甚感欣慰。

2月14日(大年初三)白天,完成了年前2月9日(腊月二十八)抢下的两题“智慧作业”微课PPT制作,本打算下午录制,结果发现外界声音干扰,实在不好录,又觉得晚上光线不是太好,于是决定次日早上再录。次日才发现早上鸟鸣啾啾,亦不能录。中午携父母参加母舅主持的小聚。无奈,下午首次用手机录音进行微课录制。

14日下午,暖阳普照,好生惬意。既然不能录课,那就好好补一补之前落下的功课吧!我进到新网师“温暖之冬”深度共读钉钉群。按理说,我早该被踢出群了。因为深度共读需要提前阅读,然后要即时交流互动,还要提交作业。如果超过两次没有提交作业是要被清理出“门户”的。而我是被清理的对象。

之前的近一个月时间里,为了“智慧作业”,我也是豁出去了,其它什么都没理会。当然前提是不会有什么大碍,只是可能失去这次共读学习机会。下午居然还能进深度共读群,这真是一种幸运。突然觉得能静下来做些自己的事情,甚是温馨。

进入“温暖之冬”共读钉钉群里,开始补学《为何家会伤人》共读直播视频。一边听直播回放,一边阅读纸质书。读着读着,觉着很是惬意,也很是感慨――能静下来心来为自己而学习,都成了一种略显奢侈的事情。的确,这近一个月时间,投身“智慧作业”,也实在令我有些思考。

2月12日(大年初一),我把《智慧作业的“牛”力:如此跨年,人生不再――“彼岸·教师成长联盟·智慧作业工作站”阶段性回望》一文发到“微课群主群”里,信丰肖老师觉得很是奇怪,认为关于微课录制,直播有讲,系统首页教程视频也应有尽有,老师录课应该是没问题的。

的确,我就是这样过来的。去年4月份,我就是一个人的“战斗”,没有任何人指导,没有任何人可以咨询,最终走上了“智慧作业”之路。但并不代表走得轻松,走得平坦。或许,作为信息素养“大佬县”的信丰县教师是无法理解我们信息素养欠发达地区老师们学习能力的。

其实,按照肖老师的思维,很是顺理成章,作为成年人,而且作为具有教书育人能力的老师,是应该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况且,有直播,有专门的教程,只要按部就班,一一学习便能大功告成。理论上的确是这样的。

无独有偶,在共读群回放直播,期间刘丽赏老师为了强调学习规矩,多次强调“我们都是成年人”应该要怎样怎样。我不禁想,刘老师这个思想与肖老师的思维同出一辙――老师,作为一个成年人,而且还是一个教育别人的成年人,只要规矩立好了,资源准备好了,一切就好了。

理论上,的确如此。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就拿这次“温暖之冬”共读来说吧。首先,直播时间是早就安排好了的,那么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按时上课参与直播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是一个比较守规矩的人,但这一次就因为“智慧作业”没能按时参加。除我之外,也肯定还有人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及时参加直播。那么,这些没有参与的人就一定是没有学习的愿望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其次,本次共读要求老师们事先阅读纸质书,然后在共读直播中进行互动交流。更重要的是阅读后,要写出自己的感想。既然是纸质书,就存在版本不一样的问题,有些老师很着急,问是不是影响共读。其实,版本不同只是某些内容排序有些差异,只要按照老师的版本的目录阅读就完全可以解决问题。

这时我们老师就像“我们的学生”一样,很是担心与老师的书不一样。作为一个有着思考能力的人,这样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只要将自己的书与老师的书对照一下,发现仅仅是内容排序不一样,能影响共读吗?事实上,只要是同一个作者的同一本书,就不会相差太大。顶多后面的版本会增加一些内容,但不会影响大体。

对于写感想,更是问题多多。一是有些老师根本就没有时间写,二是有些老师根本就不会写,因为没有写的习惯,三是不知道写了会有什么用,写的动力远远不足。

作为共读指导老师该怎样应对这些问题呢?如果指导老师是一个惯于追求十全十美的人,那么注定她是痛苦的,因为像这种网络活动,又是公益自发行为,要想达到全员达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共读指导老师有两种策略思维。一是设法激发尽可能多的老师尽力参与,二是来多少是多少,只为愿意参与的人服务。

再次,老师当时报名时只是一时兴起,或者说充其量只是一个共读潜在学习者。至于能不能真正成为共读者,还得看指导老师的策略以及激励措施的力度与广度。当然还离不开机遇――报名共读老师要有时间进入共读群。如果老师一次都不进群,所有的都是空谈。

“我们都是成年人”,又都是老师,本应该毋庸置疑,每个人都能按着要求完成共读任务。但这不是事实。事实上,作为新网师都是比较优秀的老师,况且如此,如果是普通老师,情况更会不可思议。

“我们都是成年人”确乎无法肩负起我们赋予它神圣的使命――无需他人再三提醒、督促,甚至指导,就能自觉高质量完成本该完成的预定任务,达成预期目标。如果我们一味信奉这一自认为最强大的理由,或许,回报我们的将是一地鸡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