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奥健康

了解这些食品安全热点的真相,保护身边人

2019-02-19  本文已影响13人  小泽聊健康

春节回家,与家人吃团圆饭的同时,想必大家朋友圈各种关于食物健康的消息也层出不穷,想来也不意外,朋友圈的“热点”类消息从来都未停止过,更何况春节是多么好的一个营销时节。

消息太多,众说纷纭,很难分辨真伪,有的人难免会错信谣言,今天,我们就朋友圈出现的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热点消息给大家普及真相,以免上当受骗。

一、咖啡真的致癌吗?

其实咖啡防癌的证据更多。

解读:食品中丙烯酰胺来源于美拉德反应的副产物,在所有的高温加工食品中几乎都有。目前尚缺乏咖啡与人类致癌的相关性证据,国内外也没有国家或组织制定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限量标准。

毒性与剂量不能分开,比如如果想靠喝咖啡达到致癌性,除非一天喝30杯中杯咖啡才有可能。

在2017年国家癌症研究基金会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喝咖啡会使人致癌,甚至有部分证据还表明咖啡能降低某些癌症的风险,比如说乳腺癌、子宫内膜癌以及肝癌。

二、非洲猪瘟蔓延,猪肉还能吃吗?

正规渠道购买+高温烹饪=放心。

解读:猪是非洲猪瘟唯一的自然宿主,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例其他哺乳动物感染这一病毒。所以非洲猪瘟不会对人和食品安全造成影响。

打击非洲猪瘟是为了保护生猪养殖业;通过高温就可以杀死非洲猪瘟的病毒,60℃持续加热20分钟即可灭活。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工厂化高温肉制品和低温肉制品,其加工工艺及条件均可使病毒失活。家庭烹饪鲜(冻)猪肉时的温度,也同样可以让病毒失活。

三、益生菌成了“无益菌”?

研究结果≠科学结论。

解读:人类已有千年的益生菌食用史,国内外大量对益生菌与健康相关性及其安全性的研究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益生菌对人体发挥的功效作用具有菌株和人群特异性。

因此,一项显示益生菌制剂无效的实验结果并不代表所有益生菌制剂均对人体无益。一次“研究结果”不能等同于学术界公认的“科学结论”。

研究结果是在“特定人群中”“特定实验条件下”采用“特定实验材料”后发现的。而“科学结论”是长期、大量的科学研究共同研究证实的,经典的,学术界公认的,能够科普给大众的知识点,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四、木耳久泡有毒

食用时认真清洗,过夜储存木耳务必放冰箱。

解读:木耳本身无毒,但如果被环境中的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代谢产生的米酵菌酸则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易被其污染的食品包括变质木耳、鲜银耳、谷类发酵制品和薯类制品。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并不常见,但此类中毒发病急,无特效解毒药物,死亡率可高达40%,病后恢复情况与摄入毒素的量有关。

消费者除了要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木耳,还应在食用木耳时,注意认真清洗木耳,并及时食用。

食用时根据需求来泡发木耳,不宜过多泡发,如果需要过夜储存,务必放入冰箱冷藏室;泡发后如果发现耳片发黏、软、无韧性或有异味,一定要丢弃。

如果凉拌,则需用开水焯熟,并适当添加大蒜、醋等,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五、食用植物调和油鱼目混珠,国家重拳监管

按规生产,也得按规宣传。

解读:针对我国食用植物调和油市场上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现象,比如,在高价格油脂中掺入低价格油脂、以高价油脂命名、夸大油品的健康功效、用转基因油料生产的食用油标识不显著等问题,国家已出台相应文件,予以有效监管。

与此同时,只要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产品,都是安全可靠的,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