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百问|003 模式的力量
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我想要成为谁”、“我想要做什么”,另一种是“我曾经是谁”、“我有什么资源”。
你自己在做事的时候,都是按照怎样的模式来思考的?这样的模式有什么特点?
001 惯性思维
从小到大我们都会接受一种惯性思维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好也有坏,被传递的这种思维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的发展,或者说会无形中为自己设限。
百度了一下惯性思维,原来它就是那个在感性认知阶段被称之为刻板印象的“朋友”。对于我而言,它就是一种我们以前接收到的信息,无论这个信息是否对与错,但因为长期存在于我们认知系统中,当你再次听到这类内容或者信息时,便会自动认为是这样的,说白了就是懒得多想,就认为这样是对的。
这种思维习惯的确很是影响我们的发展,就比如会不自觉的把自己代入到里面一样。比如说到“我想要成为谁”,如果是以前的我,一定会想我想要成为像我爸爸或者伯伯之类的人,因为他们很厉害优秀,说到“我想要做什么”就会想我只能做一个踏实的上班族,因为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的,其实问题是个好问题,却被自己的惯性思维或者说刻板印象给干扰了,从而没有办法进一步深度思考。
002 从心出发
有一句话说的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过了年少羞涩的年纪后,自己还能留下多少初心呢,也许后知后觉才能找回最原始的初心。
最近看了一本书,书中提到投资者和大成功者的思维会更多的去观察“我有什么资源”。说起“资源”这个词,以前我是拒绝的,因为以我的惯性思维会认为资源=金钱,没有钱何谈资源呢?看到没,这就是思维模式的影响,一个人的局限性瞬间给缩小了n多倍,之后通过不断地接受新事物才发现资源可以是你拥有的一切,比如你所拥有的能力,强项和擅长等等,这些资源能够帮助你获得什么其实还是挺重要的。
所以说啊,人呢,一定要不断地进步,当你接触的东西越多,思维也会被逐渐地打开对于某些事物的看法便会改变,把人生从一种可能变成一百种可能。
法国格勒诺布尔有轨电车站003 符合现状
这里忍不住再感叹一下前人的智慧,怎么就创造了那么多神奇的词汇,比如说吸引力法则,墨菲定律这种。
关于模式这个问题,我延迟了2日才写下自己的答案,因为开始并不知道如何来回答,但是神奇的事情就是,在这短短的2日中,生活中的事情总会引发我对于模式的思考或者总能引导到这个方面,比如看一本书看一个视频甚至听一个歌曲都会让自己引发思考,或许这也是自我意识上面的一些作用吧。反正这两天自己的感受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真的很重要,以前思考问题会在一个直径10米的圆圈里面思考,而现在会扩展到直径100米的圆圈中思考,这种思考还不是让你焦虑的思考,更多的就像是对自我内在的探索一样。
关于上面提到的两种思维模式,我觉得不一定说一定要选择其中一种,而是更多的可以结合起来。
比如曾经我会更多的思考我想成为谁,我能做什么,因为从小就是这么被教育的。如果我要成为公务员,我就要去做学习,考试,然后最终在国家机关上班,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思考自己曾经是谁,因为想了也没什么用。
现在,会更多的先思考我有什么资源,然后结合我想要成为谁,做一个资源上的比对,这种所拥有的资源能否为我想要成为的这类人提供帮助,如果可以就要分析需要怎么做。这个时候,再去思考自己曾经是谁,看看从过去的经验中有哪些需要规避和值得学习的错误与经验,这或许也可以算得上一个还可以的方法。
不过模式这种东西,一定是在不断进步和改变的,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要是一成不变或许也是不太好的,多去接触多去学习多去倾听,一定会让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