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少年学什么
天赋少年是超级混龄学校,上至高中小至一年级。本期在读的都是小少年,最小的端端和园子妹妹才7岁。这个估计也是超出了设计者道子本身的预计的,因此讲法、内容以及带领人的带领角度和方式都做了调整。
今天看着学习播报,看到带领人一对一地带领小少年进入意识研究进程,在宽松的场地里支持肢体释放、体验过程,再回去观、识、造,发现识别他们每一处意识移动的痕迹,我脑子里出现了一个词“呵护”,不是小心翼翼,而是在灵魂热爱的支持下放手去干同时用力识别,培育和呵护小少年们闪现的意识之光。没有这份“呵护”小少年们的意识之光就容易被忽略掉了。
因为大脑皮层不够成熟,数据不多,小少年们的思维运动是粗线条的,能表达的词汇有限,不那么精准。所以一般大人们常常会感觉是跟小娃对话问不出什么来,说不出什么来。这里让他们进行一项专题研究,先是要让他们理解,再协助他们识别、提取,最后表达输出,这个过程是很耗能的,需要非常非常高度调用带领人的意识力,甚至可以这么说意识力不够的是干不了这活的。通俗一点理解,带过小娃的自己就知道,全身心地陪伴、启发、引导,光是有效互动两小时就有被榨干的感觉吧。这里还是连续一整天,更别提有步骤有逻辑地输出。所以,小小少年们在纸上幼稚的笔触和满页拼音呈现的研究成果一二三点,虽然只有几个圈,几个球,几句话,但是意识已经在原来基础上走了很多路了,去了他们以前从未去过的区域和进入的深度。不夸张地说,一学期意识运动轨迹还没有这两天的多,如果是本身热爱研究的孩子那就更是。
在研究的某些时刻他们照片里呈现出来的面貌比平时大很多,那其实不是成熟,是意识被点亮之后的力量感。自信、智慧、沉稳。
我们家常出现这样的对话:“天赋少年”哪里好啊?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去上呢?“因为,嗯,因为,……,哎呀,别问了”。孩子就是直觉,就是喜欢,但作为家长我很想知道他们具体的感受,因为在我看来,像妹妹这样的小娃懵懵懂懂,听人类意识和心理、生命意义这些太抽象了,我真的很好奇她是什么反应,她如何看待。结果就是,好,高级,讲规律,没了。偶尔采访一下别的小少年也差不多。作为家长,我并不期待她多大程度上能真的听懂或听懂多少——但是9岁的少年说都听懂了。但是按照规律就会是这样,规律信息会早早地入驻大脑皮层,她有更多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不是眼界更宽而是意识的范围更宽,在经历过不断的观识造过程后,会形成思维运动的轨迹,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一上轨迹呈现的是有章可循。如果持续地训练,就会自动启动观识造意识。站在家长的角度,那有什么用呢?用大白话说就是,家长就甭操心了,人家自己知道。自己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解决问题。
体验过意识移动的乐趣和力量,就好比大脑品尝过了顶级的美食,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好,在潜意识里TA以后也会去寻找那个味道那个方向,知道那个是自己有的真正的力量。
而这个也是他们没有表达出来的他们喜欢天赋少年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