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佛心境美术美育中国书画文人墨客

审美的尽头是自由

2019-04-17  本文已影响0人  兰陵畫生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

知识也解救不了。

——木心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审美是一种情感判断,它直接解放了主体,也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如果说,一个人审美力的缺乏是绝症,那一个民族审美力的缺乏便是病态,当审美以乱象而丛生,以统一而呈现,那便是一种禁锢,更何谈自由。

审美的自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愉悦。暮春之山阴竹野,初夏之照眼榴花,素秋之孤鹜落霞,寒冬之红炉煮茶,皆为四时之美。万壑松风是磅礴,富春山居偏旖旎;东方有工笔写意,西方有怪诞浪漫。有人心喜古希腊之服饰、建筑、人体雕塑,也有人喜欢中国之青铜、造像、文房字画。每个人都会因为自身的经历、学识、修养的不同,而对美有不同的倾向,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积极的情感愉悦。心中有美,便可创造一个闪闪发光的世界。

中国的美术史,正是那个熠熠生辉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部器物史的荣光。青铜器、佛造像,陶之拙、瓷之净,鼎炉瓶彝,文房字画……它们组成了中国美术史的皇皇大观。北宋以降,崇文的风气席卷华夏,升平之世,物质繁华,上自王侯将相,下至文士平民,掀起了一阵摩古之潮流。大宋是讲究审美的国度,人也是自由的,晚明的文人更将这股风气,写成生活的审美指南,于是有了文震亨的《长物志》、袁中郎的《瓶史》、陈继儒的《小窗幽记》……直到今天还成为我们精致生活的情感指归。

人之审美通常有两方面:一是欣赏自然之美。其为『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另一方面则是欣赏造物之美。室充静穆,有造像陶俑之古气,无声色浮华之噪气;案有百器,有笔墨纸砚之雅气,无重彩装饰之俗气;架陈精良,有名籍典册之文气,无市井喧嚣之侩气。留意于自然与造物之间,身得其所,心得其美,自由而欢畅。

人之审美第三个方面,便是实现道德之美。在西方哲学家看来,审美不仅是情感的自由,还是一种道德的自由。没有审美的参与,道德也并不自由。在东方哲学家眼中,则是『器以载道』。于是那些礼制、规矩、道义便融铸在一器一什之间,任何美的器物,都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穿透着人心,它们或肃穆静雅,或玲珑生色,或文质彬彬,器知其义,道明其微,在把玩摩挲之中,也可实现心灵自由。

或许有人会说『玩物丧志』,其实不然,它完整的说法其实是『玩物丧志,以其志小』。京城王世襄对此给出了最好的解释:『人生价值不在于据有事物,而在于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为知识……』先人将生活的器用之物,构筑成了对审美的追慕,在实现了古雅的同时,也实现了心灵的自由。君子寓意于物,如嵇康爱琴、陆羽好茶、苏轼癖砚、米芾拜石,皆以自身之性情,完成对美的审视,从而使性灵无所拘束。

康德的一生追求自由,审美是他的最终归宿。缺乏审美,便无从欣赏自然之美、造物之美,更何谈道德之美。有人说,美盲比文盲更可怕,我倒更愿意说,审美的尽头是自由,唯愿在审美面前,我们都是自由之身,无所拘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