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读书笔记二 2019-01-26

2019-01-26  本文已影响0人  SZ_68de

前段时间,我偶然看到一部70年代的电影。电影在一开始的字幕是这样写的:本片反映了某些社会问题,不代表认同或反对某一方的观点。确实如此,电影反应的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存在。或者说,当我们的祖先从树上下来开始直立行走,到人类灭绝的那一天,这个问题可能都不会被最终解决。

电影的男主角是一位富家子,有一个在国外名校读博士的哥哥。偏偏他不喜欢学习,只想当一个汽车修理工。一天,他在埋头修理汽车的时候,他那成功商人的父亲来看他,问:听说你有女朋友了,多大年纪了,是做什么的,家里父母是做什么的?男主角听了反问道,父亲,你为什么总是喜欢问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问我为什么喜欢她,她为什么喜欢我?两人因为事业、爱情的问题谈不拢,男主角愤而离家出走,导致了后面一系列的误会和悲剧。

触龙说赵太后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作为父母因为比孩子年长几十岁,又因为给了孩子生命,因此喜欢把孩子看作自己的财产,喜欢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打造孩子。殊不知,这就叫作,用昨天的经验教育今天的孩子应对明天的困难。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父母就要对孩子放任不管,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们想要孩子听话,懂事,一味在孩子身上下功夫可能会事倍功半。我们想要改变别人,让别人按照我们所想去做事,这样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是不是我们对此就束手无策了呢?

有一个办法可能可行,那就是改变我们自己。听上去是一个比较荒唐的答案,但是,不要忘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换句话说,我们指责孩子不听话,不会让孩子变得听话,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停止指责批评,以身作则去做到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可能孩子最终顺利地成长为我们想要的样子。

作者举了一个他与女儿互动的例子。女儿不想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作者软硬兼施后,女儿依然不松口,失去了耐心的作者动手抢夺玩具拿给其他小朋友,导致女儿嚎啕大哭。本来女儿不想分享已经让作者感觉在朋友面前尴尬万分,这下更是窘迫。

作者是这样反思的:教导孩子要因时制宜。在关系和气氛紧张的时候,教导会被视为一种评判与否定;关系融洽时,在私下里对孩子循循善诱效果会加倍。教育孩子应该要有充分的耐心让他们体会拥有的感觉,同时用足够的智慧告诉他们付出的价值,另外还要以身作则。

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由内而外,从自身做起,甚至更彻底一些,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定式、品德操守和动机。

如果想拥有美满的婚姻,那么就做一个能产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强求对方。如果希望青春期的孩子更听话,更讨人喜欢,那么先做个言行一致、充满爱心且懂得体谅的父母。如果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与自主,那么先做个更负责尽职的员工。如果喜欢获得信任,那么先做个值得信任的人。如果希望才华不被埋没,那么先修养自己的基本品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