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下一代语言的可能—7.2.1经验的符号化
在语言正式出现之前,我们的大脑也一直在进化,并形成一定的智力。语言出现后,首先可能是为已有智力提供了一个出口,并且人类对符号的使用有可能是在重演我们智力发展的历程。在最早的阶段,口语中出现的符号,除了源自本能的呼叫外,就是拟声一类的词。文字最早是以图画形式出现,然后是象形文字。这些符号都是期望与感知相吻合。进入自然语言的阶段,符号逐渐用于表达我们积累的经验。最早的实词是我们日常事物分门别类的名称,那些习语则是我们片断经验的总结。语言所做就是将我们的常识符号化。
从一开始,经验的符号化,不只是使用了一种中介,符号也在改变着我们的思维与认知方式。当我们的口语主要是拟声词的使用时,我们就会仔细聆听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进入象形文字的时代,我们会像写生一样去观察,力求抓住事物外形上的特征。
人类的思维很多时候是在潜意识或半明半暗的意识中进行,犹如水面下的暗流涌动。当潜意识或前意识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结果,我们才可能意识到。这时候思想仍是漂浮在记忆里并未成型,随时可能消失。任何思想一经符号表示,就获得一种具象的形式,变得更容易被意识到。使用具有持久性的视觉符号,思想更是获得一种稳定的存在。语言符号把思想带入到显意识的层次。
符号对思想的表示与描写,使交流成为可能。交流使思想具有了公共的属性。这反过来也重新塑造着人类的心智。我们可以更加自觉有意识地去整理与表达我们的经验与思想,我们对经验与思想的整理与表达更多转向事物可以达成共识的特征,而不是强调个体的体验(在认知方向)。
从动态的过程来考察,可感知的符号表示,可以引发更进一步的思考,进一步的思考所形成新的思想,又可以通过符号来表示,然后又开始新的循环。符号在这种螺旋式过程中的作用,本书中称为反射效用。使用“反射效用”一词强调符号不只是被动的记录,以作为记忆的替代,而是可以与思维交互,在螺旋循环的过程中让思想不断深入。
反射效用首先是针对个体的思考与创作来说的。有了语言后,思考时我们总会自言自语。这不一定发出声音,而只是默念那些脑海里不断闪现的词汇、语句、公式等。从可观察的层面来说,思维表现上就是对符号的使用。在第一层意义上,这是由口语捕获并显现正在形成的观念。口语捕获的当下观念,在念到的时候,大脑会有意识地做出进一步思考。那些我们觉得有价值的想法,还会用文字记录下来,记录时会更准确地表达,准确表达对应着更仔细的思考,思考与语言在这过程中交织。每完成一定量的写作,作者会通过发声朗读或者默读来检查文章的思路是否清晰,观点是否成立,还会有哪些结论,或遣词造句是否无误等,这种检查也是符号反射效用的一种应用。写作主要不是既有结果的表达,而是思维过程的伴随。提起笔,思维才能细致深入,更多的思想也才会涌现。
反射效用也可以从宏观上来说。每一代人的思想通过书写符号的作品发布,后世的读者可以阅读理解后,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向前研究思考。每一代人正是以这种方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反射效用也许是显然的,但它仍然值得强调,反射效用实际就是人类思想的引擎。这一引擎不仅是对自然语言的使用而言,而是适用于所有的符号使用。
符号显示观念的同时,也能透出作者形成这些观念背后的思路。在正式的表达中,陈述观点只是其中的一步,论证观点才是主体。从论证的过程,逻辑的使用,素材的列举等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如何形成其思想。一个思想形成过程中,写作的中间结果也提供了理解作者的线索,这是原始手稿的价值所在。同一领域不同思想的对比可以让我们更好理解到作者思路的不同。更简单的是作者直接用语言描述自己思想形成的过程。对思想形成过程的说明是理论解说的重要内容。这也将提供更多的线索激发进一步的思考。
符号的反射作用中,符号的表述也折射出符号的使用方法,对自然语言而言主要指语法。我们是先有言语的行为,很晚才出现语言学。语言学家是从言语总结出语言。人类个体对语言的学习也是通过模仿、使用、反馈来进行的。顺便可说的是,语言学家对言语行为的观察,可对口语进行,通常这需要倾听后记录,或者借助录音机这样的设备。语言学家的研究,特别是对古语、非母语的研究,更多还是依赖书面语的材料。这是语言媒介的不同决定的。同样的道理,历史上曾经一些有价值的思想通过书籍发布后,在其当时的年代并没有反响,过了几个世代后,才被人发现,重新显现出其价值。如果只有口语,这些思想也就失传了。不难想象,对语言自身的发展,反射的作用也是促成其变化的一个环节。
当自然语言经过一定的发展,形成自己的规则,如语法时,我们对符号的使用不只是表达其它思维形式已形成的结果,也可以是借助语言在大脑里的聚合与联想机制,自由地去命名与进行符合语法的组合,就如一种游戏。放在反射效用的循环中,我们可以容易地从已有词汇发散联想到其他相关的词汇,从已有语句自由组合出更多的相关语句。这意味着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也就是自言自语的思考活动,符号的使用不仅是反映已进行思维的结果,同时包括符号的机制在主动地创造内容。
符号反射效用激发新的思考,新思考再产生的内容最终要回到符号表示上,循环才能继续。这意味着符号成为智力活动的一个中枢。这是语言出现前没有,且是不可逆的一个改变,这或多或少改变着已有的思维形式。对自然语言而言,一方面反射效用所激发的思考包括基于语言机制的主动创造;另一方面,语言机制的主动创造,其内容由符号唤起其意义,又激发起其它形式的思维,包括语言前已有的思维,这些思维从意义或其它的侧面限制与校对着语言机制的自由创造,使其成为符合要求的产出。反过来看,这也改变了原有思维的进行方式。
印象层思维的加工对象是印象,印象的原样是综合、立体而复杂的。视觉上的印象,它更接近于多个画面合成的全息图像,或多帧画面连续合成的视频。这是有着无数细节的丰满存在,一些细节大脑会记忆,但我们不一定意识到。这决定了对它们的操作大脑开销甚大。这可以类比于计算机对图像、视频类文件的处理。这类文件因为容量太大,计算机处理时需要耗用较多的内存、CPU、网络资源,处理时效率经常是个问题。计算机要提高处理图像、视频文件的速度,可以增加图形处理的硬件,提升算法。人类思维目前没有类似的方法来提升,我们找到了另外的方法,发明语言符号这一工具。自然语言的符号是我们经验的一个索引。语言里的符号,如一个字或一个词只是几个笔划或几个字母的组合构形,通过学习训练每个人都能胜任对语言符号的识别、记忆与重现。语言的机制也是人人可以后天习得。虽然整个语言学习下来并非易事。语言系统相对只是个轻量级的系统,它更容易人工操作,或者说它就是为我们有意识的操作设计的。我们在轻量级语言上的主动操作,可以牵引那些更重,更不易控制的思维——印象层思维或其他思维——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