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还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芥川龙之介,日本短篇小说家,出生于19世纪末,生命结束于20世纪20年代。
龙之介出生于东京,因是辰年辰月辰时所生,故取名龙之介。父亲是牛奶商人,上面还有两个姐姐,但有一个不幸夭折,母亲在生下龙之介七个月后就疯了。
在龙之介十一岁时,母亲离开了人世。
龙之介在之前已经被收养,远离生身父亲,被自己的舅父舅母芥川家收养。龙之介虽被收养,但养父养母对他很好,并且家境也殷实。
龙之介少年时期学习出色,更在大学时期就写出短篇小说《老年》、《青年与死》等小说并发表,后来也因写出《罗生门》深得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器重并出名。
这时的龙之介一个很成功也很幸运的青年。
大学毕业后,芥川龙之介就被聘为教师。
在为期两年多的教育事业的同时,也是龙之介创作的高峰期。在担任教师的同时,龙之介是报社的特约作家,经济自然不成问题,这也为龙之介的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龙之介在早期创作欲望强,也很顺利。在担任教师与特约作家两年之后,龙之介终于还是放弃了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专心创作。
但事与愿违,龙之介并未达到自己之前的目标,创作跌下低谷,难以写出好作品。
在经历创作欲望很强的情况下却写不出好作品时,龙之介的精神慢慢崩溃。
在后期作品《河童》中表现出来更多的负面情绪,更有甚者,说出了更多的消极言语。《河童》一文中有一作家托库因抑郁而选择了自杀,让读者更多深思了人生的意义。同时,在龙之介的后期作品中,充斥了许多的龙之介的生命结果。
其实,就龙之介的作品来讲,很多地方都预示着作者本人的结局。
在《河童》中,有这样一句话:
在临产之际,父亲会凑到母亲的下体那里,像打电话似的,大声询问:“你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吗?好好考虑一下再回答。”
这里足以可以证明,龙之介的家庭让他并不幸福,他的童年也许也并不快乐。
龙之介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七个月就发了疯,这让龙之介的内心充满了恐惧。
直至长大成年,甚至出名成为作家之后,那种恐惧还是让他难以纾解。他曾多次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到了这种担忧,并且在作品中也显露出来。
龙之介有一篇很出名的短篇小说——《地狱变》。
良秀是一个画师,很爱他的女儿,但对艺术的追求超过了常理,经常做出一些让人嗤之以鼻的事情,同时这个人也让大家讨厌至极,最后为了一幅画,亲眼看见自己的女儿葬身火海。
这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一种人生态度。
龙之介在他的自述文章《一个傻子的一生》中提到:
人生还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罗生门》对于芥川龙之介来说,艺术之美超越了平凡常庸的人生。
同样在《河童》中,瑞普带“我”去大寺庙跟长老的一段对话中,有这样一句:
决定我们命运的,只有信仰、境遇和偶然(不过除此之外,你们可能还要算上遗传吧。)
这对于龙之介好像就是这样,他也是用这样的态度面对人生,最终以这种态度面对死亡。
芥川龙之介在1927年选择了自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龙之介的自杀式一种难以痊愈的病痛、对发疯遗传的恐惧、严重的创作力衰退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看到《罗生门》这本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的时候,里面有一句话,这句话令我记忆深刻。
人生悲剧的第一幕始于父母子女。遗传、境遇、偶然——掌握我们命运的,终究还是这三种东西。
没错,我相信了这句话。
其实,看见这句话我想到的龙之介应该信仰基督教。
不管从哪方面看,人生终究离不开这些。
有些事我们无法选择,不可能像《河童》中的河童出生那样,可以选择自己是否来到这个世界,但是我来到这个世界,接受被动的掌握命运的东西,过我们自己想过的生活。
河童的世界虽然可以选择出生,但是完全没有人性的快乐和应有的秩序,所以最后“我”还是回到了人类世界。
所以,不管怎样的命运,都会有同一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