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粉的正确打开姿势,是质量,不是数量
以前,只有明星大腕有粉丝。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有粉丝,只要有个微信号,好友列表那一串昵称就可以称为粉丝。
什么时候粉丝开始被如此频繁提及?
自媒体囊括的范围相当广,从人人可为之的微信号、到稍微高阶一些的媒体平台,再到15秒让你红的抖音等小视频,还有来势汹汹的社群大军,到处都在讲粉丝,有流量就有粉丝,有粉丝就有了变现的可能和基础。
前来两三年只有组做微商的需要到处加粉,各种9块9,69的加粉软件没少坑人,还有摇一摇、附近的人等最原始的攻略,教微商加粉。
随着各种知识IP涌入,付费学习的兴起和寻求日益精进的焦虑,让粉丝的质量还有各种玩法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海报裂变、课程裂变,公众号引流,个人好引流,套路一个接一个,各种规律和玩法的目的九九归一-------快速提高粉丝数量。
粉丝数量真的是最重要的吗?
盲目追求粉丝数量大战中有人胜出,结果却没有当初美好。公众号做矩阵的,通过一些吸引眼球或者低俗或者暧昧或者编造的文章,拷贝复制,很快吸引上百万粉丝,但是他们的头条广告报价可能只有几千块钱;反观做原创个性内容的号,粉丝十几万,头条报价可能需要三两万,为什么?因为他的粉丝精准,质量高啊。
我在15年注册的公众号就通过各种活动做到3万多粉丝,但是质量不高,接广告不超过1千块一条,陆续坚持2年多,还是放弃掉 了,重新注册新号:小路侠,冷启动或者完全没有启动,有灵感就写一下,就是不想被粉丝绑架,希望保持质量,而非数量。
还有做抖音的这样例子也不少,用剪辑手段把别人作品拿来播放,短期取得大量粉丝,但是却不如做原创号,持续输出内容、价值的人变现多,究其原因也就是粉丝质量和数量的平衡上。
微信个人号同样应该注重质量优于数量
我有两个手机号,加起来人数4千不到,那还是在曾经买过一段时间美食的基础上“爆粉”爆的,陌生的彼此躺在通讯录里,过段时间就要重复删僵尸粉的动作,有些即使不是僵尸粉,从来没有链接过,不曾认识何谈信任,又怎么有可能成交?
以前的涨粉,只能称之为简单粗暴的加粉,不叫吸粉,改变从“老关营销星球”的一篇帖子开始:当天的灵感12点推送的是一位叫猫哥的圈友提供“资料涨粉法”,我在一个付费社群小试牛刀,前后吸粉60+,因为提供价值,别人主动加你,这才叫吸粉!叫引流。加进来都是某方面认可你的人,这才是有质量的粉丝。
还因此被关老师10多个微信号覆盖50000好友的朋友圈上墙,再次吸引一波精准粉丝。
系统学习涨粉从付费训练开始
有人说付费学习是最便宜的,因为节省摸索实践和走弯路的艰辛,我深以为然。
一篇帖子认识了猫哥,他开设涨粉训练营,我又顺理成章成了学员,系统学习涨粉。
开营猫哥就教我们:这里没有鸡血,没有日涨上万粉的神话,有的是踏实的方法和实操指导。这个理念很打动我,因为我需要的也不是空中阁楼,浮夸宣传。被太多讲师海报吓坏了,动则教你月入甚至日入过万的,怎么不讲达成结果需要的各种天时地利人和呢,听个课就能实现?韭菜们不也有脑袋么。
跟着实操下来,朋友圈商业街理论,记录朋友圈的麦凯表,加人话术拆解,六歌分享的朋友圈发圈技巧,辰辰分享的互动技巧都是特别踏实,可以落地执行的内容。加进来的粉丝都是同频有质量的。
一个月下来我粉丝增长没有一千,甚至五百都不到,但是很踏实,一个个都是链接过的,对于什么叫粉丝什么叫引流有了更可靠的理解,不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毫无规律。学习的不仅是一种方法,而应该是一种思维:少即是多,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在这里学会拆解自我介绍,做定位,不断迭代修改,在这里学会了加好友话术拆解,在这里学会了真善美的朋友圈标准,在这里学会了开放式朋友圈文案引发互动。
此期间的意外收获是,感受到社群还可以服务如此周到,50位学员,15位点评学长,私发课程提醒打卡,一遍又一遍地点评作业。这些对于我自己12月份的沟通付费营,有非常大的引导意义。毋庸说链接到那么多好朋友,还意外因为涨粉登上关老师星球的灵感12点了。
任何渠道涨粉,质量比数量更重要。训练营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全新思维的开始。祝愿我的朋友都能找到自己适合的涨粉,变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