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18:不求于人

2023-01-18  本文已影响0人  花石冈

《中庸》18:不求于人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居于上位时,不欺凌在下位的人;处在下位时,不攀缘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便不会有什么好抱怨的了。上不抱怨于天命,下不抱怨于他人。所以,君子居处以安泰为原则以顺应天命,小人行事铤而走险以期望有非分所得。

君子信从、持守中庸之道,大抵有两个心态上的准备。一是“不愿其外”——不去愿羡所处之位以外的人和事;而是“不求于人”——不苛求、不希求于自身以外的人和事。“不愿其外”则“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况下都能安然自得;“不求于人”则不会怨愤。

一、“不求于人”的推己及人式解释

在《大学》中,“推己及人”作为一种原理,被发展为博大精深的絜矩之道。说到底,“推己及人”本身是为着繁荣与秩序的,也就是说“推己及人”的本质是构建积极生态,最终推动形成一个繁荣、有秩序的理想社会。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就是一个积极生态。

在上凌下或者“大鱼吃小鱼”也是一种生态,但这种生态,是反人性的,是属于生物学范畴的,从人所独有的“灵性良心”角度讲,是消极的。在下援上或者“结交拜望”是一种生态,但这种生态,是反道德的,从社会学角度讲,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上下的交互,也是一种消极的生态。

在上位时,考虑到在下位者的感受,想一想自己处在下位时,“不欲”在上位者做的那些事,努力坚持不去做,这便是“在上位不陵下”。孔子讲希望自己的子女如何做,便用期望中子女的样子去敬养父母。推而广之,希望自己的上级不欺负自己,便用自己希望上级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下属。再进一步推展,希望自己的下级不对自己的工作思路形成干扰,能够助力于自己工作愿景的达成,便不要用别有用心的攀援行为干扰在上位者的思路,便不要仅仅为了自身私欲或工作愿景的达成而去干扰和冲击上级的工作愿景。

只要人人都有那么一点点“推己及人”的心,人与人之间,可以彼此施展的空间便会更大一些,这样的生态,有助于解放更多的人,从而促进繁荣、有秩序的社会的形成。

二、常道的价值

已知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未知世界在。正因为有一个更大的未知世界在,人才应该心怀戒慎敬畏。试想,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什么也看不见的暗夜中行走,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该不该心怀戒慎敬畏?还会不会抱侥幸心理,贸然做出一些不合常理、常情、常道的行动?

孔子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这样的意味。正因为知道“不知为不知”,才会自觉选择更为安泰的路子走,才会努力以安泰为原则做人、行事。常道的价值,全在于知者对于一个更大的未知世界的觉察,全在于心中自然升起的“戒慎敬畏”,全在于灵性良心的自然选择,说到底就是对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常情、常理、常道的信从。

孟子指出“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命由天定,是为天命。孟子这段话言外之意是讲,命由天定,天命无常,好歹在面对未知世界时,心怀戒慎敬畏,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对于常情、常理、常道的遵循,保全自己的性命。性命都难以保全,哪里还有什么安身立命,哪里还有什么实现理想抱负。遵循常道就是修身,修身的目的是“保命”,“保命”的目的是实现人之为人的理想、抱负。

故常道的价值在于安身立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