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名满天下时,想见一位落魄才子却遭拒,背后原因令人深思
很多人知道北宋有一个大诗人叫晏殊,写过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很多人不知道,晏殊十四岁以神童身份中进士,随后当宰相,又富又贵又帅又才华绝世,历史鲜见。
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位宰相有一个小儿子叫晏几道,同样是才华冠绝当世的大词人。晏殊死后,晏家家道中落,晏几道又被牵连入狱,蹲完号子后一贫如洗,甚至要靠朋友接济。
当年,苏轼看到晏几道的《小山词》后,很佩服,听说自己的大弟子黄庭坚与晏几道关系很好,于是委托弟子想见小自己一岁的晏几道。
晏几道却回拒说:“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意思是当今朝廷的宰相、副宰相们多半是我家的门生旧客,我尚无暇相见。
给了名满天下的苏大学士一个结结实实的大钉子。
老猪是俗人,看不懂这种倨傲。
不明白。
于情于理于文章,晏几道都不该如此。
今日看了一则郦波教授的解读,醍醐灌顶:
当时北宋新旧党争剧烈,这事发生之时,旧党得势,苏轼回京,正值仕途中最得意的一段时间,短时间连升数级。
晏几道能与黄庭坚关系很好,却不愿见其老师。归根到底,不是不想见文坛大高手苏东坡,而是不想见此刻正风光无两的官场苏大学士。
你也可以理解为这仍是一种傲慢。
但我们也可以联想到:晏几道见了苏轼,是以官服相见呢?还是以布衣相见?是谈政事官事呢?还是聊文章诗词呢?该执什么礼呢?作陪的人会是什么嘴脸呢?
不可能平等的,很难聊的深入的,很容易场面化的。
所以晏几道愿意拿出时间心血与底层人交往,身心相交,创作了大量好词;却与富贵官商们绝缘。
基于此,你会发现社会与人性的敏锐显微之处。
这世上的一切言行动作,无论它看起来多么荒唐错乱愚蠢,内在一定有当事人合情合理的逻辑。
只是,无法说,不好说,说不好。
说了就错,不说还是错——这恰恰是人生于世微妙之处,真把这一层勘破了,才有资格谈人生。
对了,晏几道当过我们许昌的地方小官,晏殊埋在我们禹州范坡镇晏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