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则民服

2020-08-15  本文已影响0人  知行铭记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里都是“子曰”,这里是“孔子对曰”。因为问话的是鲁哀公,是鲁国国君,所以用“对曰”,表示对国君的尊重。

鲁哀公就问,怎样才能让人民心服呢?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举”,是举用;

“直”,是正直的君子;

“枉”,是邪枉的小人。

“错”和“诸”,有两解。

一解,“错”,是放到一边,不用的意思;“诸”,是众;则“举直错诸枉”的意思是,举用正直的君子,不用那一众奸邪的小人。

二解,“错”是把一个东西放到另一个东西上面的意思;“诸”就是之于。“举直错诸枉”,就是把正直的君子置之于奸邪的小人之上。

两者意思差不多。都说是要举用正直的君子,不用奸邪的小人。人之常情,都服那正直无私的君子,不服那奸邪逐利的小人。你用的人都是君子,大家就服你。你用的人都是小人,民心自然不服。

还有一句话支持第二解,孔子另外说过一句话:“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把正直的君子放在奸邪的小人上面,能让小人也变得正直起来。因为小人就是想得利。奸邪无利,正直有利,他慢慢也正直了。

《资治通鉴》里强调“亲贤臣,远小人。”但是你永远也分不清谁是贤臣、谁是奸臣。因为君子不太围着你转,小人每一分钟都在研究你的需求。

所以,做到“举直错诸枉”并不容易,识别君子小人已经是一个需要不断修炼提升的能力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