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考中医》有感
《思考中医》这本书又名《伤寒论导论》,由刘力红教授所著。刘教授在这本书中写出了他对中医的思考,并对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纲要进行了介绍和导读。从内容编排上来讲,《思考中医》的第一章至第四章侧重讨论当今社会对中医认识,以及中医理念与之相关思考,而从第五章至第十章逐一讲解《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各病纲要。
《思考中医》是自学中医书籍必不可少的入门书籍之一,常列在推荐书单榜首。我最早接触到这本书时,对书中提到的阴阳,还有少阳为枢等理论都觉得很新奇,但因缺乏基础知识也就读到此止步了。
时隔十几年后再读《思考中医》,或许因我有了些粗浅的医学知识,再读此书感觉有如一位长者在墩墩教导和徐徐引着我去打开对中医的认知大门。
1、对阴阳的认识
去年下半年我开始接触中医基础知识,对阴阳有了一点粗浅的理解。早先时一听说阴阳就很晕菜,要我理解自然界的阴阳很容易,比如冬对夏,白天对黑夜都是阴阳关系,但是对应到人体来分阴阳,我就不太转得过弯来了。后来我渐渐明白阴阳其实无所不在,它们彼此对立和制约。但是《思考中医》中的第二章和三章谈到阴阳之间是协同主导,而非对立制约为主导。阴随阳生而长,阴随阳杀而藏。这一点刷新了我的认知,我之前以为阴和阳如太极图上的黑白两方,只能是此长彼消,还未想过有协同主导的一面。此时再回想起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古人认为一切有形之体皆赖元气生化而成。那么阴阳只是其之两面,我个人理解犹如白天太阳出时其尽显温暖,夜晚月亮出时其尽显凉润,随着宇宙星辰运行不断交替和变化。
书中讲完阴阳关系再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解中医模型中的经络三阴(太阴/厥阴/少阴)和三阳(太阳/阳明/少阳)是如何引入。而《伤寒论》正是以这三阴三阳六经为辨证纲领 ,阐述外邪如何由表及里侵犯经络和脏腑,以及对应治疗之策。通过反复阅读第三章“阴阳的工作机制”,我大致理解了黄帝内经上所言“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在正常运转情况下,阳门也就是生长之门缓缓开启之后,阳气便处于生发和释放状态,在自然界而言就是春夏的变化,万物生长繁荣;当阳气达到最高点之后,阳门又逐渐关闭,阳气下降并转到蓄藏状态,阴门即收藏之门此时也逐渐开启,万物进入秋冬开始消沉潜伏。再然后阴门逐渐关闭,阳门又逐渐开启,如此循环交替不断过渡和变化。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也就能明白了阳门开启(太阳)一定会和阴门关闭(厥阴)之间有关联;而阳门关闭(阳明)一定会和阴门开启(太阴)有关系;而阳门的门枢(少阳)则会和阴门的门枢(少阴)有关系。
这种关系体现在经络上就是经络之间表里对应,因为经络分布在全身有手足之分(足三阳/三阴、手三阳/三阴),具体的足、手三阳/阴对应关系可以总结如下表。早先我对这种表里对应关系一直很困惑,不明白其中的缘由,直到读完书中第三章才弄明白。
2、对太阳病的认识
太阳的经络有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黄帝内经》上言“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一旦人体感受外邪(外部环境中的风寒暑湿燥火),首当其冲就是太阳经络。在外感病的初期阶段,正气和邪气的斗争部位是在体表,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主管体表的太阳经络。那怎么判断是太阳病呢,《伤寒论》中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只要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三者之一就可以判断为太阳病。
4、对阳明病的认识
阳明的经络有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阳明很重要的一个特性是阳气的收敛和下降,它的特性是凉燥。如果阳明主合、主收、主降的特性被破坏了,就会影响到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而最容易破坏阳明这个本性的就是火热。插播一句题外话为什么有些人吃辛辣之物会受不了甚至生病,因为辛辣之物会导致肠胃过热呀,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上布满热气,使得阳气不能正常收敛下降。
《伤寒论》阳明病提纲“问曰:并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也。”
这里讲到三个途径能致病阳明: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对于太阳阳明,是由于胃热肠燥津伤而导致的阳明病;而正阳阳明又叫作胃家实,指的是胃实肠亦实,而正常的肠胃关系应为“胃实则肠虚,肠实则胃虚”,《思考中医》提出可能是火热之气施于阳明导致正阳阳明。
5、对少阳病的认识
少阳的经络有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伤寒论》中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的特性是门户枢纽主开合,足少阳胆经在身体两侧对称分布,左侧的足少阳胆经负责枢转太阳之开,右侧足少阳胆经负责枢转阳明之合。所以左少阳病变就用柴胡桂枝汤治之,右少阳病变就用大柴胡汤,以及小柴胡加芒硝汤治之。
6、对太阴病的认识
太阴的经络有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伤寒论》中主要谈论足太阴脾经,而手太阴肺经的问题则主要包含在太阳和阳明篇。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的许多病变都与藏寒有极大关系,所谓藏寒也就是藏的阳气太少了,阳气少自然就不温。有这些因素会引起藏寒:1、天生体质;2、爱吃寒凉;3、烦劳太过;4、作息非时。饮食是靠阳气来消化的的,所以《伤寒论》上的太阴藏寒的治方概括为“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7、对少阴病的认识
少阴的经络有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少阴也是三阴的枢纽,当病至少阴时,已然到一个关键时刻。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补充条文“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8、对厥阴病的认识
厥阴的经络有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厥阴是伤寒六经中最后一经,其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原本是阴门逐渐关闭阳门逐渐开启,对应冬尽春来,阴尽阳生,具有冬气寒凉春气温暖特性,并且总体上温热比例要远远大于寒凉。一旦厥阴被阴寒所束缚,就不能顺接阴阳,并产生郁热。因此治疗厥阴病的主方就是乌梅丸。乌梅丸由寒、温两组药构成,以温热为主,并取乌梅之酸性收敛并助厥阴升发,兼治消渴等。
9、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读《思考中医》的一些体会和收获,因受自身知识不足,有些理解比较片面。此外对书中提到的诸多之处比如时方、五行都还不太熟悉,以后还需要再重读这本书和刷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