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顶级的自律:控制好"反驳欲"
人民日报说:"思想不在一个高度,尊重就好,三观不在一个层次,微笑就好,有些人,看清就好,不必翻脸,有些事,明白即可,不必深究。
人生在世,总会听到一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反驳欲",一味无休止的反驳下去,往往是在内耗自己的精气神。
认知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看的事物不在一个维度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看待的问题也不同。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村里两个老人为一个数字争论的面红耳赤,互不退让。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村里两个老人为一个数字争论的面红耳赤,互不退让。
原来是左边的老人确认数字是"6",右边的老人确认数字是"9"。
谁也不认输,觉得自己是对的。
为此,两老人在争论中不欢而散,原本是对欢乐的老头儿,因此事碰面也彼此不理睬对方。
一个人如果赢了辩论,却输了掉了原本和谐的关系,那么,即使赢了辩论,又有何意义呢?
两位老人在这次辩论中没有换位思考,其实生活中的答案,对也是错,错也是对,因为他们所站角度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
老子说:"大辩若讷。"
真正善于辩论的人,看起来似乎有些木讷。
因为在他们看来,明知可以"战胜对方",也会选择"认输"。
给对方台阶下,其实也是给自己台阶下。
真正聪明的人,不在别人的嘴里沦陷,只在自己的心中修行,专注于自己的行动,深耕自己的能力。
无可否认,有些人刷一条视频,看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只要这个观点他不认同,便会留下谩骂的评论来宣泄情绪。
这种网络杠精处处存在,他们反驳着某个观点,评判着超出他们范围的认知。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
"你要克服的是你虚荣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对付的是你时刻想要出风头的小聪明。"
从小就听老人讲这个故事:
从前有位秀才说:"三七二十一。"
老农却说:"三七二十八。"
两人闹得不可开交,差点打起来。后来他们找县太爷公正评理。
当县太爷得知他们的事情后,把老农放了,把秀才打个二十打板。
秀才不理解,说县太爷糊涂了。明明三七二十一,你怎么也认为老农对呢?
县太爷不紧不慢的说:"看来二十打板打轻了,你都没有领悟。你一个秀才和老农争什么高低。"
听了县太爷的话,秀才无语地低下了头。
秀才和老农,如同鸡同鸭讲,对牛弹琴,白费劲。
每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你有你的繁花似锦,我有我的自在宁静,互不干扰就好,请允许自己做自己,别人做别人。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说:"你永远也不可能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
正如那句话"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一样的道理。
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请控制好自己的反驳欲,当你到达山顶就会发现,外界的声音不过是过眼云烟。
写在最后
往后余生,愿你做个明白人,去我执,除偏见。
不争不辩,不辩不驳,不争不怨,在尘世中常怀欢喜,常念温暖事,所求所愿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