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咚咚响》:一部关于“父子关系”创伤的电影

2023-03-03  本文已影响0人  sking

最近几天关于电影《拨浪鼓咚咚响》的讨论不少,网络上有很多明星和网友要求增加排片。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觉得这部电影本质上是一部公路片,也是“父与子”式的情感故事,以两人的年龄差、羁绊展开,从不和谐到和解。背景选择在西北农村,时间和空间形成的特殊地貌与朴实的风土人情形成人物个性的基底,拨浪鼓好似藏地“酥油灯”一样扩大到一种社会隐喻之上。导演说,他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这句话解释了一切,也影射出残忍的真相。

该片讲述货车司机苟仁为子寻仇,偶遇寻找父亲的“熊孩子”毛豆,机缘巧合之下,二人踏上一段啼笑皆非的寻亲之旅的故事。货车司机苟仁唯一的儿子因病夭折。苟仁认定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害儿子身亡,满腔悲愤踏上寻仇之路,途中却偶遇“熊孩子”毛豆。没了亲人的毛豆一心想找到在外打工的爸爸,撒泼打滚“大闹货车”。为了索要货物赔偿,苟仁只得带毛豆上路,二人踏上了一段啼笑皆非的寻亲之旅...

这是一部关于丧失及父子关系创伤的电影。一位是失去儿子的父亲,一位是寻找“不回家”的父亲的儿子,相遇后的各种起起伏伏的经历。好在最后有一个温暖并且真实的结局。两个演员演得很好,故事情节也够真实。影片中“父子关系”(临时父子也算是父子吧)的各种细节作为男性秒懂,无论是长大后要成为爸爸那样的卖货人或好好读书学习不要像爸爸这样;还是父子之间的斗智斗勇,坑爹的儿子battle口是心非的父亲……有逗乐你的桥段,也有让人流泪的真实情感呈现。

这部电影的观影感受和当初看《深海》的感受有些类似,前面的60分钟都会觉得还好,从某个情节开始一下子击中我的内心。《深海》的话大概就是在知道一切都是主角的一个梦境以后,拨浪鼓就是在毛豆反复问苟叔“烟花真的是为我一个人放的吗?”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人有相同的感受。总之我听到那句话一下子就和毛豆一起爆哭了,最后毛豆一边摇着拨浪鼓一边哭着追着苟叔的货车,拨浪鼓曾经是支撑着苟叔生活的信念之一,最后他把它送给毛豆,贴上了一张创可贴。无论毛豆以后是否还会再与苟叔相遇,和苟叔的一段奇遇也像是给毛豆的一张创可贴,毛豆可以带着它好好生活下去,伤口也许不会彻底痊愈,但贴上创可贴以后总会慢慢好的。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石同学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这是一部非常扎实的片子,各种电影语言都很到位,现实主义的味道自然不做作,各种主题的交织处理得很得体。虽然剧情没有很大的起伏也比较老套,但总体情节过渡转折高潮都转换得很舒服,情感的表露也自然。影片的各种细节非常棒,陕北乡村的荒凉、悲哀和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小县城人文面貌和工人问题也呈现得很精彩。

大银幕上从来不缺英雄和奇幻的故事,而拨浪鼓愿意把镜头对准最底层的普通人自然非常难得,毕竟他们完全没有发声渠道,被彻底边缘化,能有电影为他们立传,真正体现了电影的社会属性。再也见不到爸爸的孩子,拿着苟叔过世儿子用过的拨浪鼓,一路喊着“捎人捎货照相”……影片中失去儿子的父亲和失去父亲的孩子互相映照,在“等待戈多”式的无望里踏上寻找的征途,两个命运就这样重叠了起来。世界一如既往地对已经很不幸的人拳打脚踢,而活着就像贴了创可贴的拨浪鼓,念想与希望就在破损里完整。

拨浪鼓不知什么时候就破了,刀不知什么时候就被换掉了,过往不知什么时候就没有那么浓重了。天气就这样渐渐转暖,在你意识到之前,冬天已近尾声。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还是掸灰时那半个拥抱,最后抵住额头的掌心,还有2008年大街小巷里刘欢的歌声。就像湖南企发文化婷婷王老师说的,看完这部电影后,恍惚间回到了十几年前的夏天,只要拨浪鼓一响,准是小贩骑着三轮来了,有粘牙的泡泡糖,一毛一片的辣条,还有春节必备的烟花,只是虽同是留守儿童,却不曾经历毛豆的苦。很感谢导演能站在黄土地上,把镜头对准历经苦难的人,愿他们心里的伤疤都能贴上创口贴,慢慢愈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