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三字经》三十——易经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三字经》的编排,总体概括了“六经”之后,就开始对这六部书进行分别的概括性阐述,首先要弄明白的是“易经”,因为这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而且极有可能也是人类文化的源头,或者说是对曾经人类一切文化的高度概括。
关于《易经》的话题是无尽的,还是那句话,我是在讲《三字经》、不是在讲《易经》,这里只是提一下我对这部书的理解,并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历,对计划去接触这部书的朋友提一点儿建议。其余的那些概念呀什么的东西,短文就不讨论了,请大家百度,能查到的比我能写的详细多了。
还是先谈《三字经》的原文吧。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三个书名——《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合起来就是“三易”。所以我们现在要是学究一点谈论“易”的话,“易经”是“易经”,他包含了以上三本书。《周易》是《周易》,这个名称只代表这一本书。提醒看这篇文字的朋友,不要忽略对以上引号和书名号的理解,笔者不是随便用的。个人的理解,《连山易》以艮卦为始,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求一个江山永固,对个人说也就是安稳,说的玄一点就是长生不老;《归藏易》以谦卦为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求一个享有万物,通俗一点说就是讲怎么样能把更多的好东西据为己有;我们今天市面上流行的是《周易》,以乾卦为始,将周遭事物的变化规律说的清清楚楚。这里要注意,《周易》这个名字的意思不是“周朝的易经”,虽然他相传是文王做的,但这个“周”是周围的意思,指的是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
那么《三字经》这句话对我们学习“易经”有什么帮助呢?
“易”这个字本就是变化的意思,这里就是提醒我们不要把知识学死了。从汉代开始,因为名节、利益等多方面的原因,文化上普遍的出现了分门立户、各执一说、互不相容的情况,当然也有能够兼容并蓄的,但都是极少数的人而已。由此形成了无休止的争论我对你错的一种形势。其实呀,哪有什么绝对的对错,都是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去变通调整而已,这就是“易”道。从一开始,那个“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呀,至少有三个不同的版本传下来嘛。而且到了西汉还有京房做的《京房易》,北宋还有邵雍的《梅花易数》,其实还有更多,只是不为世人所熟知而已。所以说学习知识,特别是学习“易经”,一定要敢于去变化,敢于提出自己的理论。当然,这一定是在将“易经”的基本原理真正吃透之后才能去做的事情。学习“易经”最不可取的,就是一上来就先告诉自己——这部书太伟大了,太神奇了,有通神的力量,一定要规规矩矩的好好学。那种敬畏之心都弄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那就不要谈学不学得到真东西了。要想学东西,跪着学不行,必须站直了,然后慢慢的才有可能变得顶天立地。
接下来就我自己学习《周易》的体会,对喜欢这部书、想要从中寻求力量的朋友给一点儿学习建议。学习“易经”最好是对照着现代物理,特别是理论物理来学习。千万别只是在卦象上打转转。《周易》确实是有算命的功能,但不能说他就只是一本教人算命的书。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宇宙是由62种基本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已经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其中希格斯粒子可以通过与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使其他粒子具有质量。通俗一点说,只有希格斯粒子能赋予物体质量。对照来看,“易经”有64个卦象,其中只有谦卦无凶无险,用之于人文领域,一个人只要具备谦德,就可以平安一生。62到64还差两个,这两个就不是粒子了,而是能作用于粒子的两种基本力。个人猜想,“易经”应该是用乾、坤两个符号代表了这两种力。而且物理学家还发现,这62种基本粒子其实并不“基本”,他们的内部仍然有很复杂的结构。我们回过头看卦象,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荡而成六十四卦可用。从理论上来讲,“易经”与现代物理是相通的。所以说人类未来要想真正的揭示出宇宙的奥秘,而成为世间真正的主宰,必须要回归易理,然后通过现代的所谓科学方法去求证。
但现在可悲的事情是,所谓的科学家认为“易经”是迷信而不去碰他,而学习“易经”的人,大多科学水平不够,没有办法去运用科技来求证。结果殊途不能同归,反而弯路越绕越远啦。
详解《三字经》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