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是怎样帮助我们实现自洽的?
今天一个朋友说,她听到一段对话。
甲问:我怎样才能自洽?
乙回答:那你要先认识你自己。
甲又问:那我怎样才能认识我自己呢?
乙答:观呼吸吧。
听到这段对话的朋友来问我:为什么观呼吸能让我们认识自己呢?
在我自己的冥想体验中,我明白了冥想在做什么(见巜冥想想什么?》)。冥想的本质就是切断思维。那冥想和观呼吸是什么关系呢?观呼吸是冥想的一种方式,是将意识专注在呼吸上以切断思维。
那切断思维与认识自己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内在逻辑是这样的,我们对这个外部世界的认知及投射,是包裹在我们的思维里的,而我们的思维其实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幼年的成长环境,所受的教育,文化。。。。这些东西构成了一个结构化的潜意识。
这个潜意识在我们说话做事情的时候通过我们的思维就反映到了语言和行为上。但我们觉察不到潜意识里的东西,只会觉得这就是我思考的结果。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比如说有一句话叫"家和万事兴",就是说一家要和和睦睦的,然后才能各方面都很兴旺。如果这句话在成长期一直听到,可能就会进入到你的潜意识里,于是在家庭矛盾中受伤时,选择隐忍以维持表面的合谐,还是外化冲突以寻求解决,就变成了你的自我冲突。因为不隐忍不符合潜意识里的观念,违背了自己的观念会自责;而隐忍又无法解决被伤害的情绪,所以此刻的你无论怎样都无法自洽。
但是你从来没有认真想过:如果这个"和"只是一个表面上的和谐,是每一个人在这个环境里都觉得不舒服,但是都会隐忍下来,压抑下来,这个家真的会"兴"吗?因为"家和万事兴"这样的一句话,既不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也不是你在你自己的人生中总结出来的,完全是一个你受环境影响接纳的。
所以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思维停下来的话,这些潜意识深处的无意识的东西,就成为了我们思维的基础,而这些基础都是未经自我验证和推敲的,我们却把这些当成了思考的基石,这正是我们不能自洽的主要因素。这种思维我们称为无意识思维。你觉得你在努力的思考,思考中的每一个点都是你自己想出来,但是实际上它的底层结构是一个无意识的结构,所以这种思维就是一个无意识思维。
观呼吸就是把这种无意识的思维停下来,然后就会提升觉知能力,当我们把大脑停下来以后,自己的感觉、情绪才出现,才能被看得见。比如说情绪,当我跟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如果我产生了情绪,觉知力够的话,我会清晰地看到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情绪,然后觉知到我为什么会产生情绪。这时在情绪的表达之下的无意识就到表面来了,我们才有可能看到我真正的内心是怎样的,可能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那我就能够看到自己了。
所以整个逻辑就是这样子的:在你觉知不断提升的状态下,你看见真实的自己。然后将心脑统一,实现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