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舌战群儒”的现场,你会问诸葛亮什么问题?
近日细品《舌战群儒》,发现江东名仕问了诸葛亮6个问题,可以归纲为三类:
一、有四个问题在质疑诸葛亮的能力:
1. 你(诸葛亮)自比管、乐,却败军失地。
2. 被曹操打得无立足之地,还要说曹军是乌合之众
3. 还要学张仪、苏秦当说客
4. 你(诸葛亮)没有什么著作
二、一个问题在质疑刘、亮二人不识时务。汉朝气数已尽,你二人却要逆天而为
三、一个问题在质疑刘备出身卑微,斗不过出身名门的曹操
进一步总结,6个问题的中心思想就是刘、亮二人不行,没前途。江东名仕们讲了半天,试图通过贬低刘、亮二人来获得些优越感,以满足自己那一点微不足道的虚荣心。但是对于战后孙刘两家的利益分配方案并没有人提及,甚至周瑜和孙权都没有提及,这就不应该了。对于众江东名仕来说,有可能是故意不提战后利益分配问题。因为这场战争对他们没有好处,无论胜负,战后利益分配对他们个人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孙权不同,战争的胜负对他来说是天壤之别,所以,他必须考虑战后的利益分配问题。尽管,战前的一纸约定很可能到战后无法形成真正的约束力,战后双方仍然会凭实力划分地盘和利益,但这并不是不考虑战后利益分配的理由。
我相信,孙权应该是想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他没有提出来,因为他不好意思开口,或者说他不屑于开口。在孙刘联盟中,孙强刘弱,要让强者主动向弱者提出利益分配方案,一方面强者觉得很没面子,另一方面,强者默认他理所当然地享有战后的所有利益。对孙权来说,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或者说,孙权认为,我连曹操都收拾了,战后收拾你刘备不是易如反掌么。所以,利益分配的事情根本就不用谈。这也许就是孙权没有跟诸葛亮提战后利益分配问题的原因。
而对弱者来说,一方面觉得自己没资格提条件,另一方面,弱者要的就是这种不明不白的情况。保持这种灰色地带,战后弱者直接夺利,强者也没话说,毕竟事先没有约定弱者不能争利。
有个名为“兄弟争雁”的寓言故事,在我看来,这个寓言有其正面的教育意义,那就是干活之前,先谈好工资,两兄弟的争论没有问题。先小人后君子,总比先君子后小人更好。如果两兄弟争的这只“雁”是赤壁之战后的利益分配呢?又如果是公司创业成功后的股权分配方案呢?还有人会觉得两兄弟空谈误事吗?其实,有时侯我在想,历史上有不少被迫害致死的开国元勋,临死之前是否有后悔自己当初选择。如果在“打江山”的阶段,他们知道自己将来的下场,他们还会那么卖力吗?甚至他们会倒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