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放弃的与我们热爱的
晚上看了电影《28岁未成年》,凉夏在28岁之时想着的是嫁给那个人认为深爱的人,17时想的是要和少年去闯荡,当初为爱奋不顾身,最后依然深情。只是17岁的她唤醒了她的生活,她的画充满了双面、柔美的感觉,满是少年时的纠结与犹豫。正如她的生活,她有绘画的天赋,确实是上天赐予的礼物,然而28岁她并不是画家、并没有开画展、也没有去法国,她还是普普通通,多亏了穿越了的17岁的她教会了她生活的乐趣,提醒她生活并不在于去讨好,而是按自己喜爱的方式,理所当然地过。
我们会因为自己本身来做一些选择,也可能会因为这个环境来决定。但我更支持随心吧,我也纠结,也会犹豫,但正如曾小贤说的,“当硬币抛出的那一刻,你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
我记得我做决定的那时候,其实是艰难的,习惯了“家长式教育”,我也不愿意自己再去思考。但我内心有想法,不管是主观客观、理性感性,我都最少对自己所选择的有感觉,知道我做的一切都会影响我以后的生活。质疑声、支持声都不过是别人的看法,我们自己才是知道自己该放弃什么、该喜欢什么样的人。
关于得失,都是相对的。我们这个年龄不应该太功利化,也没什么好功利化的,就像大多数人说的,你选择读书,不还是为了生活嘛。确实,我是为了生活,我有自己想追求的、热爱的,所以这条路,没办法,我还是要选,我只是在这条路上走,只是还没达到,并不代表我的选择是错的。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总谈生死,因为好像他的残缺让他觉得生死和他太近了,我们也是,每天奔波忙碌,为学习、为生活、为家庭,身边事物就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包括我们的思想、我们热爱的一切。时间是永恒的海浪,它不会提醒你你还有热爱的,它只会冲上海岸,潮起潮落,来带走你的脚印。
我最佩服的,还是不顾一切,也不是自私的,只是为自己的、我真正所想要的。越是长大,我发现身边的人为自己生活的越来越少,渐渐地趋于一致,太平庸、太枯燥。偶尔自己冒出一些这样的想法,也不禁打个冷颤。也不是说硬要折腾自己的生活,筋疲力尽的,然而没有了自我,确实是可怕。就如同小说,特点最鲜明生动的,往往是主角,没有人想在自己的故事里当个路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