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子佳人历史人物

张幼仪:离开徐志摩,我依然可以过好后半生

2017-08-01  本文已影响97人  方圆丶几何

她曾是徐志摩口中的“乡下土包子”。

她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民法文明离婚的女子。

后来,她经营时装公司成为上海时尚风向标。

出任上海储蓄银行总裁,扭亏为盈,成为金融街的奇迹。

从弃妇到总裁,她不依附任何人,依旧过好自己的后半生。

张幼仪:离开徐志摩,我依然可以过好后半生

01

1922年,一辆从波士顿开往巴黎的列车上,坐着一位神色哀泣的少妇。

她小腹微隆,脸上的泪痕还没有干。

有人关切的询问她,她手指着巴黎,即将到达的目的地。

这位不懂英文的中国少妇,名叫张幼仪,正是大名鼎鼎诗人徐志摩的妻子

此番前去巴黎,正是迫不得已。徐志摩要求她打掉腹中的胎儿,以便可以追求他念念不忘的心上人林徽因。

那时他们第二个孩子,她苦苦哀求,说:有人因为打胎就此丧命了。

可是得到的却是徐志摩冷酷的回答:有人还因为坐火车出事,难道你看到人家从此就不坐火车了吗。

张幼仪伤心之下,为保全自己的孩子,无奈给远在巴黎的二哥修书一封。就此踏上巴黎之路,后来跟随二哥、七弟到了柏林待产。

梁实秋曾描写徐志摩:他饮酒,酒量不洪适可而止;他豁拳,出手敏捷但不咄咄逼人;他喜欢戏谑,却从不出口伤人;他饮宴应酬,从不冷落任何一个人。

但就是就这样潇洒随性的一个人对待自己的不爱的妻子却是冷酷至极。

儿子彼得出生,徐志摩来了,却不是接她回家,而是带了离婚协议书一封。原来他的挚爱林徽因即将回国,他等不及,以自由之身去追求。

面对冷酷无情的丈夫,张幼仪与其说说是被逼无奈、不如说是成全自己。

他们成为中国历史上根据民法离婚的第一对夫妻。

在她一生最美的时光里,她最爱的那个人亲手撕碎了她所有的期待。

她的前半生只留下那个拿着离婚协议书而转身离去的背影。

张幼仪:离开徐志摩,我依然可以过好后半生

02

民国传奇女子有很多,张幼仪不算惊艳绝伦,也不够才华横溢。

所以她没有很多桃色新闻可供后世赏谈。

但是她绝对是独立女性的典范。

套用胡适的一句话:我敢说,张幼仪,是民国不得不看的一道风景。

第一次看见张幼仪的照片,徐志摩嗤之以鼻:乡下土包子。

可是张幼仪出身并非是乡下人,反而家世显赫,徐家是江南富商,但张家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地位,张家有12个孩子,八男四女,她是第二个女儿。

父亲是当地的名医,二哥张嘉森后来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哲学家。

四哥张嘉璈是著名的金融家,后来担任中国银行董事长。

这样出身的张幼仪怎么又是“乡下土包子”。

只不过少年便留学的徐志摩见惯了才华横溢、谈吐优雅的才女,便只觉读书少、见识浅的张幼仪面目可憎。

在自传中,张幼仪曾说:在告诉你我的故事之前,我要你记住一件事:在中国,女人家是一文不值的。她出生之后,得听父亲额话;结婚以后,得服从丈夫;守寡雨后,又得顺着儿子。你瞧,女人就是不值钱

重男轻女的家庭教育使得张幼仪在精神上吃不不少苦。

小时候,她妈妈常告诉别人,她家只有八个孩子,因为女儿是算不的数的。

家道中落时,父亲从不轻视孩子的教育,但也只是男孩,而女孩早早就进了厨房,减轻家中负担。

10岁时,张幼仪便懂得自己会早早嫁人,虽一心求学,却只上过3年师范。

13岁时,为缓解家道中落,被许配给徐志摩。

此时,徐志摩已是颇有才气。

15岁时,她以为嫁给了一个和哥哥一样思想先进的优秀男子。

只盼婚后相夫教子、孝敬公婆,认真经营自己的生活。

张幼仪:离开徐志摩,我依然可以过好后半生

03

结婚后,张幼仪迅速了学会了如何讨好婆婆,晨昏定省,帮助理财。

她操持家务、照顾公婆,赢得了全家上下的尊重和喜爱。

以至于后来她和徐志摩离婚,徐家二老发声明:没有徐志摩这个儿子,只有张幼仪这个女儿,并将家中遗产悉数留给张幼仪。

可是她学会了如何讨的公婆喜欢,却从来不会怎么和徐志摩相处。

和徐志摩在一起时,她沉默、内敛,而徐志摩除了履行婚姻义务,更是对她不理不睬。

婚后几个星期,徐志摩便离家求学,先是天津后去了北京,只有在假期之间才回来。

结婚四年,其实两人相处的时间只有四个月。

直到大儿子出生后,徐志摩自认为已经履行了义务,干脆一撒手便去欧洲留学了。

两年后,徐家二老怕儿子在欧洲有什么不正当行为,便未经徐志摩的同意,便将张幼仪送往欧洲。

可没想到,那是她和徐志摩最后的时光。

彼时,徐志摩正疯狂追求才貌兼备的林徽因,张幼仪的出现无疑提醒自己不堪的过去。

她一心求得两人团圆,而他却满心算计如何离婚。

林徽因是徐志摩生命的一道劫,更是张幼仪的一场灾难。

徐志摩更是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后,便对张幼仪不管不顾。

张幼仪:离开徐志摩,我依然可以过好后半生

04

在德国那段时间,张幼仪一直反思自己在这段婚姻的问题。

徐志摩曾经形容他俩的婚姻是小脚和西服,但是张幼仪一直好奇她并没有裹脚呀。

现在,她越来越明白,虽然她没有裹脚,但是她的思想和行为却与传统女子没有本质区别。

遵循家里包办婚姻的做法,不敢辜负公婆的期望:传宗接代、相夫教子。

她知道,自己要在思想上独立,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依靠别人,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脚站立起来。

在德国,她重新捡起来15岁中断的学业。德语学成后,考入裴斯塔洛奇学院,主修幼儿教育。她不顽固、也不愚笨,在想清楚之后,她也可以站在命运的风口,掌控自己的命运。

不幸的是,小儿子在柏林夭折,可这并没有打到她。前来奔丧的徐志摩看到张幼仪不禁刮目相看。

当一个人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时,老天爷都会给她让道。

去德国之前,她什么都怕,在德国之后,她无所畏惧。

离开徐志摩之后,张幼仪目标明确,坚强、独立起来。

从德国回国后,她不再畏惧家乡的流言蜚语,她不再恐惧不确定的未来,她敢于挑战传统规矩。不满意公婆对儿子的教育,便大胆与公婆提出,独自带儿子去北京发展。

她在国内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东吴大学担任德语教师。其实她并不缺钱,但她想真正独立起来,一个女人的强大,来自于她工作时的底气和勇气。

这是张幼仪从主妇向职业妇女转变的开始。

后来,受邀出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总裁,此时,这家银行因经营不善、面临倒闭的危险。银行渴望张幼仪力挽狂澜。

一方面是看中她背后二哥的金融地位,二是有赖于张幼仪在上海女子界的名望。

当时的上海时尚风向被一家“云裳服装公司”牵引,一时上海女子都以穿云裳衣服为荣。而云裳的经理正是归国不久的张幼仪。

进入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后,张幼仪每天9点到办公室处理事务。下午5点,会有教师到达公司给她补习一小时的国文,一小时后,她再到云裳打理财务。忙的连轴转。

终于在1931年,扭亏为盈,成为上海金融界的奇迹。

张幼仪:离开徐志摩,我依然可以过好后半生

05

1931年,还发生一件事,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丧生。

当时名正言顺的妻子陆小曼哭到一头倒下、不省人事。

是张幼仪站起来,她让儿子去收父亲的遗体,并亲自主持前夫丧礼。

她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的小媳妇,而是即可力挽狂澜的职业女性,也可送他最后一程的前妻。

从乡下土包子到上海时尚标,从弃妇到总裁。

张幼仪从不依附她人,而是靠自己站起来。

于绝望之中绽放最美的花朵,于困境之中扭转乾坤,那些打不倒我们的,终将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