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届语文年会观后感

2019-01-06  本文已影响0人  南街曹淑慧

      2017年3月18、19号,“全国导读导写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河南省第二十一届语文年会”在南阳社旗县隆重召开。作为一个“年年追,会会追”的铁杆,当然不能错过。老早就开始规划线路,联系朋友准备前去参会。终于在17日晚上8:30左右我和延津县的李玲姐以及其他三位老师如期赶到了报到宾馆。在那里遇见了一群好友: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稍作安顿,便准备开始精神大餐。

      第二天一早,九位好友和其余七十多人参加了“卓越局长”、“卓越校长”“十佳教师”“年度人物”等奖项的颁奖仪式。我在台下,选最好的角度给他们照相,心中和他们一同欣喜,就像回到了魏书生老师给我颁奖的那一刻。接下来魏老师的讲座如同涓涓细流,流进我的心灵深处。虽因故没能听完,但我仍然深深地记得:“我的短处很多,便把我另外的那些为数不多的长处写了下来,夹在日记本封面。每天分配一些时间让它们不断发展。”“想要成功很难,只要你有了目标,每天坚持朝着它努力,哪怕每天只做一点点,你就离成功又近了一点点”……这就是我“追年会”的意义所在。靠近向导,让他们的语言和事迹感动自己、鞭策自己,坚定自己做一个好语文教师的信念。

        下面就我听了两天的语文课,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想法。首先。从程祥老师和韩军老师说起。如果说程祥老师是一块温润的宝玉,那么韩军老师就是一把锋利的青铜剑。

      程翔老师的《窗》一课,全课制设计了一个问题:“凭什么说《窗》这篇文章是小说?”以此来不断启发学生明白小说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一篇小说,会读小说这种文学题材的文章。这种从量到质的飞跃,就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过程与表现。叶老曾经说过:“每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些好的例子是让我们用来教方法的,教会孩子们触类旁通的本事,教会他们运用学到的方法去阅读,这就是语文课的功能。课后交流,程祥老师提出了一个关键词:学理,所谓学理就是学生学习的原理、规则和法则,他说语文课科学性是第一位的,艺术性是第二位的。一节好课要看学生学会了什么,怎么学会的。而不是看老师个人才华的展示,这一点我很喜欢。我一直接受不了微型课,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

      之所以把韩军老师比作一把锋利的青铜剑是因为认识他是源于“背影之争”,了解他是源于二十届年会上他的课。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文化积淀厚重,但语言锋利;对待问题深入,但视角独特。今天他的课也是如此,他上来先说苏轼作为一个大文学家,其实他是个集错误为一身、漏洞百出的人。“小乔初嫁”应为“小乔出嫁”,“樯橹”应为“强掳”等这些看似荒唐的言论,让学生发出了“老师,您是在一本正经地和我们开玩笑”的质疑。他对高二学生的学情,了如指掌,并利用他们这个年龄特有的心理特点:怀疑、辩证,和他们展开了正反方的辩论。当然老师“错”了好几回,学生在老师不断的承认错误中找到了自信,也体会到老师良苦的用心,这样的课使台下老师耳目一新,也使我改变了以往对他的看法。

      高中重情感,初中重方法,小学重兴趣。再说肖培东老师,今天他执教的是人教版八年级课文《植树的牧羊人》。他首先直接引入课题,并让孩子们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开头是我一直在做的,所以一上来我对他就有一种亲切感。我认为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说出课文的梗概是必须的。肖老师也讲到:每个读书的孩子读完文章都要想一想文章写了什么。我觉得有这句话在,他就不单单是为了上这节课而来,他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在以后人生中读书的方法。第二是教“法”(阅读方法),一节课听下来,我忽然觉得以前的课堂上做的实在不够。就是我们只让学生圈点勾画却很少教他们如何圈,怎么点,勾画哪里。这节课肖老师的指导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学会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圈点勾画。比如以第三次见面为例,一画高原变化(突出文义),二画议论抒情(点明主旨),三画行文思路(感悟写法),四画老人特征(升华情感)。然后总结圈点勾画的方法,接着用以上方法对第一二次见面进行圈点勾画,最后指名交流再对比读书。指导学生理解“是什么让老人创造了奇迹”进行情感升华。但这时肖老师话锋一转,告诉孩子们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让世人皆知本身也是奇迹。因为文章寄到编辑部后很轰动,杂志社派人多方努力,要找到老人并对他进行采访报道。可是后来人们发现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人,也没有这样一件事,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能让人那么相信呢?总结方法:数据的列举和第一人称的语言形式能增加真实感。他和程祥老师一样,都强调了小说的虚构特点,但他又在写法上进行了一点点渗透,果然是名师!

        课堂最后肖老师说送给同学们一个建议:那就是“不要一个字一个字读书,这样会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我心中为之一震。一是因为我经常说我是多么多么重视孩子读书。每当借班上课的时候,我不满意孩子们读书,就会停下进度一遍一遍进行指导,不想放过一个语气或停顿。也因为这个是原先设计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还自我安慰是关注孩子成长,直到听到肖老师给学生的建议时,我才突然明白:学好朗读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个自认为救世主的我,一节课就能纠正的。另一点就是明确任务。自己设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就认认真真地完成它,本末导致的话,后果只能是把课上糟。

      肖老师的课,整节真真实实教方法,练读书。没有一张ppt,没有一声音乐,没有一丝造作。回来的路上我们还在交流,好像我们平时就是这么上的,但挖掘不够深,思路不够宽,角度不够多。课后交流中,他提出“三个回归”。那就是回归原点,回归本质,回归本真,在我看来回归原点就是“回归语文课程,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出发点就是教学生会读书”。回归本质就是注重课堂上以及课下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肖老师说回归本真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题主题,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目标。换句话说回归本真的途径,就是牢记原点(出发点),探求本质(听、说、读、写、思的方法)。

      他还提到了三个关键词,即:扎扎实实。扎扎实实地品语言,拿到一篇文章,老师要善于发现文章中语言的亮点。这就要求我们吃透文本,切实感受文本语言,例如S版四下教材《陈嘉庚办学》中有一句话“远在异乡的他,却时时想念着自己的故乡”。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就抓住了“时时”这个词语。让学生发散思维,吃饭时他思念故乡的饭菜;睡觉时他想念故乡的月亮;过节时他更加想念故乡的亲朋。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陈嘉庚这种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再将这种思乡之情转化为爱国的精神就非常简单了。二是真真切切,不管任何时候上真教真学的语文科堂。三是灵动灵活,我想这个词语直指教师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小到一个词语的改变,大到教学环节的改变都应随学生的反应而变化。这个功底是需要我们长期摸索学习的。最后肖老师也送了几句话给我们:一、语文就是老老实实地教学生读书。二、碧波深处有真奇。三、当大家都致力于创新时,我回归常识;当大家都致力于常识时,我努力创新。四、为人师者永怀赤子之心!

      我忽然想到前几天看的一篇文章,《请走出“名师”回归“良师”》。里面说名师不见得是良师,但良师终会成为名师。李玲姐说:“语文课讲得好的老师,一定是懂得生活的老师。”我愿做一个懂生活的良师,并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哪怕每天只努力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我都知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