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文学、历史、艺术的日记

2018-05-02  本文已影响63人  杨一同学

2018年5月1日    星期二    晴

以前蹦蹦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像一个甜甜的美梦。

朋友说:“男孩子以后一定会打架。”

我当时觉得画面很有喜感,类似于小奶狗抱作一团。

现在他两岁多,社交中开始遇到些磕碰。我回想起这句话,才发现事到临头完全没有喜感,全都是焦灼苦闷的痛感。

内:“这就是社会啊。”

我:“人人都说爱孩子,但又都知道活着很苦,那为什么大家还要生孩子?”

内:“……”

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历一些注定的风雨,对个体来说肯定也是好的吧。”

内:“是的。”

我:“其实我们已经很幸运了,小磕碰至少还有个逻辑可循。有些事情摊上了,你连个讲理的机会都没有。荒诞得很。”


我:“人生惨淡,我能为你做什么?”

儿:“在外面受伤的话,只要我知道你和爸爸爱我,就好了。”

雨果:“生命中的至高快乐,就是当我们有了被爱的把握。”

我现在觉得,孩子受的委屈,是给父母的测试题。若他在你这里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和抚慰,一切都不是问题。好像在外面淋了暴雨,赶紧回到坚固温暖的房子烤烤火,那么屋外的暴雨从此便成了风景。

否则,他会四处奔逃而又无处躲雨,一直这样淋着,忍着,最后默默地认命。

现实是很惨淡的,我了解到的绝大多已有了孩子的人,仍然时常陷入与父母有关的痛苦中难以自救。面对自己孩子,也时常难以救人。

从小没有坚固的房子,自己的孩子也注定无从烤火吗?

不一定的。我觉得我们这一代已经比父辈有了质的进步,这个“质”就是自我觉察。

当然,谁也不敢说自己会功德圆满,所以真正做到什么地步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得有个开始。

所以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孩子只要看到你自我觉察的姿态,就会原谅你。孩子就是佛。

晚上我在楼下跟朋友打电话,正抱怨孩子难带,突然听到“妈~妈~~”,回神一看,蹦蹦蹬着滑板车一颤一颤地飞奔过来了。

他笑得像个大自然,就好像我从来没有伤害过他一样。

那一瞬间,我觉得,亲密关系中,无私付出和无条件接纳的一方,往往是孩子:

不管你多么无能,我永远需要你;

不管你多么冷淡,我永远关注你;

不管你知不知道自己错了,我永远等你。


这个五一我去了一趟法国,而且是1793年的法国,导游是法国大文豪雨果……

好啦……不开玩笑了。

我看了雨果的《九三年》,里面提到的马拉让我印象颇深。以前对他的了解源自一幅名画,叫做《马拉之死》,画面技巧和简介让我一直以为他是个生的光荣、死得伟大的圣人。

《马拉之死》

然而事实比画复杂多了。

马拉代表的政权虽然反对封建王权,从历史进程来说算是更先进一些,但他们的统治极端专制和残暴。

马拉作为政权首领之一,性格坚毅颇有才华,但又冷酷而偏执,报复心极强,经常不加审判就将过多政敌送到断头台。这令众多对共和政权充满热情的人深深失望。最终,他被刺死在浴缸里。

画家是马拉的战友,他不仅美化了马拉的形象,还升华了其精神内涵,使整幅画气氛肃穆庄重,以表示对政敌的蔑视。

原来我一直了解到的马拉,是一面之词中的马拉。

知道得越多一些,相信的就越少一些。

不知道最后的最后,我还会相信什么。

应该是爱吧。


看了几篇毕飞宇的文艺评论,真的震撼。震撼到什么地步呢?感觉我已经跟以前的我不一样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视野变得开阔,比如可以用一首诗的角度去欣赏一篇散文;比如了解一部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会拓展出更多的审美乐趣。

有些时候,作品在它出世之际,需要经历艰难,需要碰到机缘,了解到这些,会让人多一声唏嘘和赞叹。

比如,汪曾祺80年代写了《受戒》,在那个时候,敢说旧社会的农村生活那么美好,真的是很了不起的气概。所以,多了解了一个背景,就多见识到一份气概。

文艺评论是阅读才华的体现。好作家首先是个好读者,他拥有写作才华之前,必定先有着高超的阅读才华。在他敏锐的洞察力中,总有无声之处的惊雷阵阵。文学作品从此就有了启发的功能,启发出更多的思想,更多的文学。

另外,阅读的对象包括世间万物,而不仅仅局限于书。

比如,同样是雨疏风骤,凡人说:“海棠依旧。”诗人说:“绿肥红瘦。”

关于爱、文学、历史、艺术的日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