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棵松树到五棵梧桐
北京有个叫个五棵松的地方。驻着武警部队。
很久以前和家人们去北京旅游,单独去过一次。是去看同学的。
同学在那当兵。他进步很快。那时候已经是警官了。
我下车后,却没有像预想的那样,看到五棵松树并排傲立的样子。便想当然地理解,这可能是物质在时间的打磨里慢慢变迁造成的吧。
通过考证还真是。
原来是有五棵松树的,后来城市建设中,松树没了。但因为长时间被人叫习惯了,加上这个名字很好记,地名就保留下来了。
就像我家乡县城里的一些地名:水心亭菜市场啊,遇仙桥街道啊等等。可是我打小就没有看到亭子和桥一样。只是因为名字好听也好记,又透着民俗里的烟火和过往的风土人情。也就自然以一种老百姓的方式传承下来了——那些很多看的见摸的着的东西,因为时过境迁烟消云散了,唯有口口相传留下来的名字,还在向后人散发着往日里,祖辈们曾经的勤劳坚韧和累积的文化底蕴,让你在一声声的称呼里,感受到闪烁着古朴的幽思和唯美的遐想!
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有五棵法国梧桐。迎面俯瞰着我们单位的大门正中。隔着公路和我日夜相守。每天早晨一睁眼,就见着这哥几个哨兵似的在那挺立着,那付桀骜不逊的样子到是很让我提神醒脑的。

有家乡人来看我。我告诉他们地名叫五棵桐。看到五棵并排的法国梧桐就到了。他们让我直接发个位置就可以了。都什么年代了还跟他们整这个。
他们到了后笑我牵强附会地附庸风雅。说这公路两边全部都是法国梧桐。我指给他们看和两边其他梧桐拉开一些距离的五棵桐树,也显得没啥底气。本来这只是我自己心里的情愫。就像单位的地名叫太平。从审美的角度看,总是吉祥有余而诗意不足。而这样的观点纯属个人主观偏好。又怎敢强人苟同呢?
少年轻狂时,有三个愿望希望有一个实现。一是上大学,二是去部队,三是去专业文艺团体做喜欢的音乐专业。可笑的是命运没有给我任何一个机会。或者给我了我却不知晓錯过了。而我的那个在五棵松当兵的老同学,一个人就把我心中的三个目标全部都实现了。
他是当兵后在部队慢慢成长起来的。从解放军第一军的坦克手到武警安徽总队文工团的乐对指挥,从在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培训,到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的进修,再到毕业后武警上海总队文工团的编曲配器和乐队指挥。人生开挂似的一路狂奔。曾经是那样让我好生的羡慕嫉妒恨啊。
快退休了。神马都是浮云了。从同学的五棵松到我现在的五棵桐。时间和空间都有很大的跨度。它重复着古人的一句话,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只是这时候也没有什么伤悲了。一点淡淡的遗憾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