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

2015-06-05  本文已影响0人  八字一撇

    

      不知从哪看到的一段年俗儿歌:“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接玉帝,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过年持续这么长的时间不禁让人感叹传统年俗的隆重,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年俗已经有所改变,但不变的是对于年的期盼。

      百节年为首。在我们的众多岁时民俗中,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结束,数千年来形成的年节习俗在这一阶段得到了集中体现。我国的年节,起源于祭告天地之日——元旦。元旦一词始于三皇五帝时代,唐代房玄龄等编写的《晋书》记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意为把正月称为元,初一称为旦。古代称正月初一为元旦,是我国最古老最隆重的农历节日。

      春节虽然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但是节日的准备却是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最先准备的是腊肉、香肠,立冬过后,就可以开始着手制作了。四川人爱吃辣,连香肠也少不了辣味,一定要放上辣椒粉、花椒粉,才算是正宗的味道。做好了的香肠腊肉会在通风阴凉的地方挂上一个月左右就可以了,在乡下还可以选择用柴火熏制,这样做出来的腊味不仅省时而且带有熏制的香味。等到香肠腊肉可以吃了,也就意味着年关到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好多东西不必自己辛苦的准备了,节约了不少人力,可也减了几分年的韵味。现在一般除了香肠腊肉还是自家准备之外,要开始忙碌的也就只有准备除夕的大餐了。

      农历腊月三十,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这是中国人团圆的日子,不管一年在外多忙碌到处奔波,但这一天大家都会回到家里,和家人吃一顿暖暖的团圆饭,因此除夕的团圆饭可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了。

      在我的家乡,相较于晚餐,人们更加重视午餐,因此我们家的团年饭是中午吃,而晚上则是就着午宴的余菜,边看春晚边吃。我想,这个习俗会不会就是伴着春晚的出现而出现的呢?这样到晚上即便是原本最忙碌的母亲也有时间可以享受一年难得的空闲,与家人一起,共话家长里短,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度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大餐。

      到了除夕,一大早人们就会在门上贴春联和倒着的福字,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除旧迎新。而倒着的福字,则是取“福到了”的谐音,表达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盼望。

      “一夜逢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重视除夕,把守岁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大年夜看成团圆的时刻。千家万户浸润着喜庆,围坐在一起,祭神,拜祖,畅饮,话旧叙新,沉浸在无限的天伦之乐之中。

      守岁习俗传承至今,部分继续保存,部分推陈出新。如今的除夕夜,人们多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等丰富的节目,欢度佳节,辞旧迎新。而现在,炎黄子孙的团年守岁,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又注入了新的意义,昭示着“除旧布新”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尚,凝集了人们的情感和意志,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历久弥新的文化力量。过了零时,便是放烟花爆竹的时刻,万户千家礼花齐放,鞭炮齐鸣,将天空映衬的宛如白昼,将黑夜喧闹成。放完烟花,除夕才算是过完了。

      初一一大早就必须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再煮上一碗汤圆,意味着这一年顺顺利利,滚一滚就过去了。然后趁早出门到各处去转转,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初一一整天是不能往外拿东西的,更加不能花钱了。所有要用的东西都提前准备好,不管是吃的,还是用的。正月初一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而且只能堆在角落,象征着聚财,不能用铲子铲到垃圾桶里。到今天许多地方仍然保存着这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不管时代怎样演变,不变的是我们对于年的期盼。年俗文化形式所承载的除旧和布新的内容,确立了恒久的不可取代的大节地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