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幸福课》4
第四课:积极的情境能改变人
我认为该节课的标题不合适,应为“接受我们的本性”
1 上节课回顾,关于改变
人若想在世间有所作为,真正实现改变,面对的最显著障碍之一,是他们低估自己实现改变的能力
“人类历史是少数派,和一个人的少数派的权力记录”——爱默生
“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有思想的、坚定的市民可以改变世界,事实上正是这群人改变着世界”
所有改变,都是从一个人或一小众人的思想开始,然后不断扩大
问题是:
“它如何扩大?”
“为什么我们难以理解我们能够做出改变这个事实,并接受、被同化以及据此生活?”
改变以指数级发生
我们与其他人的联系及他们与更多人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指数函数——人类网络的指数本质
蝴蝶效应,六度分隔理论(我们都是关联和相互关联的,在一个潜在的善的网络里)
情绪有传染性
理解指数函数的本质,理解“一”的力量
我们低估影响改变的能力,因为我们低估了指数函数的增长,我们活着的每分钟都在影响世界和他人(影响力),问题是我们选择哪个方向:
是成为推动改变的力量?深思熟虑?成为实践的理想主义者(practical idealist)?还是只有好的意图,但不付出必要的努力去发挥正面指数函数的作用?
电影《把爱传出去》
2 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基于外在因素改变快乐(基础幸福水平)很难,如:
晋升、意外伤害、财富(中彩票、收入水平)、升学、居住地等
并不是说一个没有足够食物,一个无家可归流落街头的人,每个月多有一两千美元,不会让她更快乐,那当然会让她更快乐,但超出基本需要后,当我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即有食物、住所、基础教育),收入的影响就微乎其微
一个对基础幸福水平,有重要影响的外在因素:民主或压迫
除了流落街头、生活在压迫中这些极端情况之外,增加或减少外部因素,产生的区别很小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努力争取好工作?我为什么要拼命入读这所学校?如果这些都无关紧要,总要经历高低潮
答案是,是的,它不会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水平
很多人说,不快乐是由于人们有过高的期望,如果能降低期望,降低压力水平,我们会更享受生活
问题不在于是否降低那些高的期望,问题在于正确和错误的期望
能影响幸福水平的是,我们的期望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错误的期望,认为进入某间公司,获得升职,找到理想的伴侣,就能让自己更快乐,这本身不会让我们更快乐,这是错误的期望
正确的期望是相信内在的改变,事实上,我们的准备和体验幸福的可能性,主要由我们的心境决定,不是我们的地位或银行账户状况,我们要改变我们的认知和心境,要改变我们对世界(以及我们的遭遇、成就和失败)的诠释,重要的是我们选择领悟什么,精力集中的焦点是什么,重要的是转变/变形—transformation
3 应不应该接受人类本性?我们能否改善它?它能否改变?
Thomas Sowell把人分成两个阵营:
认为人性受约束、有局限性的人vs.认为人性不受约束、无局限性的人
(1)认为人性受约束的人,相信人性无法改变,它是永恒的,我们有一些本能,有一些欲望,它们是固有的,无法改变,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作为人的物种,有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的缺陷不可避免,无法改变,不论好坏,我们只能接受,我们只能接受缺陷
——我们的本能、欲望,我们的本性是永恒的,唯有接受
但他们没有屈服,而是加以引导,如何引导?
通过建立某种政治机构,引导有缺陷的、不完美的人性向好的方面发展
“号令自然,必须遵守自然”(Nature to be commanded must be obeyed)——培根
不论是物质本质,还是人性本质,我们都需要遵守它,本质是不变的(It is what it is)
(2)认为人性不受约束的人,认为人性可以改变,取决于我们去不去做,本性可以完善
“命运召唤我们进行自我完善”
Thomas Sowell的贡献在于,绘制了整个世界智力发展历史,展示出人们执有不同观点,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观点
(1)执本性受约束观点的人,在政治上一般都是支持资本主义的人,把不完美、有缺陷的本性导向好的
本性难移,不能改变它,我们尽力去用好它,把它导向好的
(2)执本性不受约束观点的人,在政治上一般倾向乌托邦主义或共产主义,让我们来改变人类本性,自利不是好事,长远来说是有害的,我们需要改变它
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基于人的观念,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手段
这与心理学息息相关,我们认识了现实吗?对人类本性执不同观点,最终将影响我们的心理,这是非常有意义和重要的
这门课提倡的心理学观点是,本性是受约束的:
人类本性是固有的,我们有欲望,我们有生而有之的本能,或上天赐予,或经几百万年在进化中形成,这些本性不会很快改变,在有生之年是不可能的,它是固有的,不论好坏,我们都要接受它们
在接受这个本性后,我们唯一能做的,是通过研究首先来理解它,理解它后好好利用它
通过研究、探究、内省来理解它,然后好好地利用
如何引导我们的本性?(当论及到我们的心理时,本性受约束观点很重要)
“准许为人”(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
然而在当今的文化中,我们不准许自己为人,也没有体会痛苦情绪的自由,我们为这种无能付出高昂代价,为拒绝本性受约束,生而有之的事实,付出高昂代价,包括精力水平、幸福感、快乐感、创造力,以及人生成就
准许为人的含义:
我们都需要一个空间,生活中要有一个地方,在那里我们准许自己为人,可以是和挚友或我们关心的人在一起时,最重要的是面对自己时,写日记时,这时我们应准许自己为人,准许自己哭泣、快乐
我们需要一个无条件接受自我的地方
“矛盾意向”——当我们压抑一种自然现象时,那种现象只会加强
压抑自然的痛苦情绪也有此效果,企图压制它们时,它们会加强
接受它,便能应付它、控制它、利用它
拒绝本性,导致次优表现,不论在情绪上还是外在表现
例如万有引力定律,我们接受它,并利用它发明游戏
然而说到情绪时,我们却不这么做
人类本性的痛苦情绪,一如物理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号令自然,必须遵守自然”
正是“我很好”大骗局导致了严重的抑郁
我不是说我们要肆无忌惮的表达情绪,我的意思是一个空间,生活中的私密空间,和挚友在一起时,和家人在一起时,最重要的是面对自己时,我们要准许自己为人
我说的不是屈从,我说的是主动接受,它意味着理解有些事,我无法改变,有些事,我能而且应该去改变
愿上帝赐予我安详,接纳我不能改变的事物,
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东西,
并赐予我智慧,去认识这两者的差别
幸运的是,这样的智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心理学的ABC:
A-affect(情感,引起感情的因素)
B-behaviors(行为)
C-cognitions(认知)
情感,行为和认知(在“准许为人”上)的差别:
无条件的接受、“准许为人”主要与情感相关,它们是现实存在,就像万有引力定律;
但那不代表我们要接受我们(不正确)的行为和认知
嫉妒没有好坏之分,愤怒也没有好坏之分,抑郁和焦虑也没有好坏之分,那是人性的一部分
问题在于我要选择怎样的行为去表达情感?道德在此介入,我可以选择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对待最好的朋友、孩子或一般人。我仍会嫉妒最好的朋友,但选择对他宽容和亲切
我可以感受它,但不代表,我要屈从于对那种感受的想法
其实,沉思(rumination)痛苦的情绪没有多大帮助(指一直反复困在对痛苦情绪的不理智想法中,如总是想着被女朋友甩了是多么的惨)
我没有必要接受所有不理智的想法(如何认知性地重塑自己的想法)
情绪是无法改变的,重要的是要诚实面对现实
这门课不是讲“积极心理学”,而是一门“现实心理学”课程
认同痛苦的情绪和美好的情绪一样,都是人性的组成,我们越早接受越好
极其快乐的人和极其不快乐的人,区别不是在于一个会伤心,难过,焦虑,或抑郁,一个不会,
两类人都会,区别在于他们能够多么迅速,多么快速的,从痛苦情绪中恢复过来,换言之,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有多强?当我们准许自己为人时,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会加强
冥想练习
让情绪像呼吸一样流动
如果你真的能准许自己为人呢?放飞想象,生命将变得更加轻盈,更加简单,不是想办法战斗打败我们的本性,我们接受它,我们接受自己,我们接受出现的一切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