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1】是什么让老师的说教不能够影响学生

2019-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渡舟弱水

中午路上碰见一个孩子,之前看到过学校发布的消息上说这个孩子有一门学考未合格,于是就提醒他要注意学考的重要性。作为新高考改变配套的一部分,高中所有课程都要学考合格后才能拿到高中毕业证,也只有具备了高中学历才有资格高考报名。

我不知道自己的提醒对学生有多少影响,于是路上就开始想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到底有哪些因素影响着他对于老师话语的理解和接受呢?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发生在师生关系建立基础之上的。因为这种教育不具有强制性,这不同于警察对于社会公民法治教育。违反法律的结果就要准备接受人身自由或者金钱方面的处罚,但违反老师提供的教育建议,只是对学业会有影响。并且这其中的因果联系并不十分明显。因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也有许多,老师的建议只是其中一点而已。所以,师生关系的建立就显得非常重要,将决定着教师最终能够对学生有多大的影响力。

其实,我最近愈发感觉到,任何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忽略了人与人的友善关系建立,都将会对活动的开展起到阻滞的影响。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以为,冰冷的条律可以让一个由人构成的系统运转自如。

那么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否仅仅是老师单方面的投入就可以营造的呢?但凡是关系就一定存在构建关系的元素,作为师生关系建立中必要元素老师和学生,对于这个关系的建立都是十分重要的。显然,单凭老师或者学生的努力,这种师生关系是无法有效产生的。

不仅就要追问,又是什么会影响到老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建设过程中的投入呢?

传统意义上会出现泛道德化倾向的解释。会以为是老师的职业道德不强,无法对学生做出职业化的努力,而学生也缺乏尊重老师的意识和修养,不能够在师生关系中用心构建。这样的解释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以为一个人如果认同了道德要求,就会做出道德的行为,而道德的行为总是积极有益的。这个假设忽略了一个问题,道德只是人的一种社会化习俗规范,是一种实用性的结果,并不是人生而有之的。道德本身都是要依靠师生关系的有效建立后,依赖于教育生成的一种社会意识,怎么可能成为建设师生关系的基础呢?

应该说,影响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或者说决定一个老师是否能够与一个学生建立起可以发挥教育效应的关系,这种决定因素就是老师和学生的人格。

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早年期间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形成了的人格核心也是不同的。可以说学生的人格如同社会上攒动的人群一样。放眼望去,似乎都是人,但仔细看来,又各个不同。

关于学生人格是如何影响师生关系的建设将发在下一篇文字中去探讨,本文想聊一聊作为一名教师的人格特质。

无论胖瘦高矮、男女老幼,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这群人有着一些人格方面的共性,当然也包括我。

教师的工作是通过语言文字对他人施加影响,所以所有的教师都会有着对人释放自我意志的倾向。也就是对人有着一种“控制欲望”,这是有别于工程师的,工程师作用于物,而教师作用于人,并且是人的想法。这也就看到教师又非常着迷于人的精神思想。在所有的老师那里都有着一点原始自恋的残留,就是以为“我想的也是别人想的”,如果别人想的与自己不同,那就挑战了自己的存在。所以教师能够因为他人与标准的差异而有一种兴奋的驱动力,当然也会因为努力后无法改变而体验到挫败感。显然律师就没有这样的人格特质,因为律师反倒是寻找实际存在与静态法律条文的差异,进而帮助委托人免于相应条款的惩罚。

老师喜欢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解构这个世界,往往是自己教授的学科,当然也有的老师会用自己偏好的方式,比如我更倾向于用心理学来分析世界,比如这篇文字。同时也会以为人类更重要的是精神而非物质。这也就是为什么教师群体很容易被精神荣誉而影响,显然这样的方式对于经融领域的从业者就显得不可理解了。

最后,作为老师往往都有一种超越于实际生活的幻想,这种幻想是瞄向未来的,而且由于过度的关注未来,所以对于当下的生活和问题往往视而不见。

影响一个学生不能够接受老师言传身教的一个因素可以被分析出来了,那就是反感理想主义、反感精神至上、反感虚无缥缈的学生,就不容易与老师这个群体形成有积极建设意义的连接。

所有心怀“活着实际一点”的学生都以诧异的眼光静静的看着“活在明天”的老师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