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份思维导图——再读《给教师的建议》第1条

2021-09-26  本文已影响0人  感恩遇见0331
我的第一份思维导图

这是我阅读文章所画的第一份思维导图,没有画之前感觉无从下手,画完之后的确感觉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挖掘。

我所阅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1条——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全文其实并没有出现“抽象的学生”这个名词,我所捕捉到的一个关键词是脑力劳动。总结提炼一下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进行脑力劳动。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语言,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有所收获。

全文先介绍学习就是在从事一项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类比,形象地告诉我们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教师所做的就是走进儿童心灵之中,点燃他“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这条道路必然是漫长而曲折的,但作者的方向很明确(重复一遍: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进行脑力劳动)。

要想往这个方向前进,首先教师要做好意识层面的改变,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作者称之为教学和教育的技巧与艺术。

“每一个儿童”,绝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一个坐在教室里的学生都渴望被看见,渴望被肯定,即使他是成绩最差的那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心中装着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脑力劳动,并且体验到脑力劳动的成功所带给自己的喜悦,那么这堂课一定是一堂好课。难的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不知不觉间就会放弃一些孩子。也许有些孩子因为家庭原因或者其它各种各样的原因,在遇到我之前,早已经自我放弃。如果我也默认了他的这种自我放弃模式,听之任之,那说明我的教育意识和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如果我想让他做出一些改变,首先我要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要接纳、理解他,其次如果我能够多花一点精力和时间,用来找到适合他的生长点,最后我要在课堂中持之以恒地对其进行关注,而不仅仅是一时兴起。

有了意识层面的转变,在行为层面上就要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上课时将做些什么。作者通过一位优秀教师的上课方式为例给我们介绍了分层教学的方法。最好的学生应给其智慧以及能力所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的动脑工作。勤奋且努力的学生要继续鼓励他勤奋用功加坚持不懈。能完成中等难度的学生,需要更高度的教育技巧。作者在这里没有详细的阐述,希望在后面的建议中能够找到答案。对于理解慢、应用慢的学生,教师要做到的就是耐心,不要催促。对于完全没能力应付中等习题的学生,就要另选题目,使其有所进步,在上一段我有所阐述,也希望在后面的教学中有所行动。

在这篇文章中还讲到了检验一堂课的标准就是去观察学生。首先看教学氛围是否师生之间能够相互体谅。我理解这里的“体谅”一词,首先就是教师能够接纳学生之间的差异,其次就是学生是否能够根据老师所布置的任务,有组织地展开自己的学习。其次是看学生的神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昨天是第2遍,今天是第3遍。秀芳老师所提供的这种读书模式,我切实体会到把书读厚的意味了。我到这里才只完成了问一问、学一学和记一记,后面还有想一想、辨一辨、用一用。对问题的破解,辨别与运用才是读书之后真正的自我成长,我还要继续学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