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亦相守,共赴最美年华——品读诗经《草虫》

2018-05-03  本文已影响0人  沉默老师

晚唐女诗人鱼玄机写过一首《寄国香》:

旦夕醉吟身,相思又此春。

雨中寄书使,窗下断肠人。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写过一首传世之作《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面对悠长的相思、无情的风雨,诗人们总是睹物思人,发觉物是人非,悲从中来!同是思念,有的人望风殒泪,泪落无声;有的人肝肠寸断,借酒消愁;还有的人寄情山水,相思绵延……而同是女子的思念,《诗经》中的女子却是一花一沙一世界,草木鱼虫皆有情,她们活在日月山川里,采摘,吟唱,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向我们道出她们心中最真诚的情感,如这首《草虫》,同是思念,却思念得可以那么美,那么妙不可言。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这是一首描写妻子思念丈夫的诗。全诗三章,每章七句。开篇以草虫鸣叫、阜螽相随来起兴,草丛里的蝈蝈不停鸣叫,不时还会有几只蚱蜢蹦过,没有见到那个我想见的人,我怎能不忧心忡忡呢?“自古逢秋悲寂寥”啊!秋景,最易勾起离情别绪,更何况还有那秋虫和鸣的撩拨,女子埋在心底的相思之情一下子被触动了,激起了无限愁思:“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相思啊,痛苦么,伤心么,那么流泪么?不!诗人并没有循着“忧心忡忡”写去,而是打破了常规,抛开离情别绪,不写自己独处如何凄凉、思念如何强烈,而是笔锋一转,假设那个日日夜夜思念的人儿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将会是如何的情景——“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这个“降”字用得多妙啊!想一个人的时候,心思是浮在半空里没有着落的,而只要见到那个人,精神得到安慰,一切愁苦不安都会消失,心也会平静下来,那是一种岁月静好的淡然喜悦。古人直朴,即使是女诗人也不作掩饰,“未见”时忧思,“既见”时欢愉,多么率真而可爱的女子!

接着诗人又是重叠三叹,转换时空,登高望远,“陟彼南山”,去遥望“君子”。漫山遍野,满眼的蕨菜和薇草的嫩苗,是春天来了,不知不觉,女子“未见君子”又多了一年,心情凝重,思念之情无以复加——“我心则说”、“我心则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然而纸短情长、山高路远,两相分离、思念绵绵,这种情感无以寄托,只有想象能慰藉心灵,诗人正是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把现实的景物、事物与想象的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让情感得以充分表达!后代诗人也多用这样的手法,像朱熹的《水口行舟》写道: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又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这哲理便是虚。把抽象的人生哲理寓于具体的写景、叙事之中,虚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可谓天衣无缝。

当前为实,未来为虚,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这样写: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啊!世间的男女们,你可知道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聚散匆匆,生命中有多少时间可以留给思念,那漫长的守候蹉跎了多少岁月韶华!执子之手,为你凝眸,东风不语,且共从容。今年花胜去年红,但愿明年花更好,得与君同!在这里,沉默祝愿天下所有相爱的人相知相守,不负最美年华!

相知亦相守,共赴最美年华——品读诗经《草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