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张爱玲
2020-04-02 本文已影响0人
有思无忧
总体看张爱玲的作品,看其一生写作,可见她是体验式作家,即主要写自己体验过的作品才真正不错,而更大、更广、更深思想内容的作品则很少且做不好。
这正显示出她自己的思想、经历及至观察力局限所在。而她的优势,自己熟知的那些——当然是被她发挥到相当水平上了的。
她的优势是男女情爱方面的人性本质本相的揭露,这些她熟悉的人和事,尤其是1949年前旧式大家庭中的男女情欲,这与大众人生有重要关系的内容,自受欢迎。
她也写出了一定的深意新像,如《倾城之恋》、《红玫瑰和白玫瑰》、《金锁记》等名篇。
再往后,一脱离这些领域,她则思想不能深,故事人物不能典型,叙述语言不能有把握地挥洒创新,而变得浮于表面,平铺直叙,言语干涩,如写女佣的《小艾》,写农民的《秧歌》,还有《小团圆》等。
这里面显现出张爱玲要么下功夫努力不够,没有及时扩充、提升自己的思想和题材领域,要么是甘于这不上不下的地位,不敢闯禁区,不想有更大追求,而在旧窠里享受自己熟捻的一切。
不过她有时也不免要努力一下,试图把思想题材突破一下,但也只是《色戒》这样极少的篇章,且写了好多年,实际就是她思想上挣扎的好多年造成的。但也就是跨了一小步,便止息了。
1945年之后,张爱玲过了创作的巅峰期后,只惯性地滑行,再难回到创作的高潮。
因之,大概可说张爱玲的创作有几分昙花一现的意味,又有些江郎才尽、红过褪色的平常命运。
这也是绝大多数作家的命运。只不过,张爱玲以自己特立孤傲的个性且全身心地投入之,连家庭的伦常幸福都很少享受,最后孤苦老死于美国的公寓中。
她的一生及创作,宛如一粒奇花的种子,早早地发芽、开花,绚烂一时,之后而来的——黯淡,失水,失色,失味,衰败,终至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