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自己–认知突围摘录
一切的认知都是从认识自己开始,只有对自己的各类行为有了清晰的认知,对自己的局限性有了明确的界限,我们才能够敞开胸怀,去接纳更好的东西。
我们的大脑不靠谱,我们惯用切片思维,为了获得更好的情绪体验,我们会创造自我,自欺欺人。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镜中的自己,经常会发现自己时而很漂亮、帅气,有时又憔悴,丑陋。
那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自己?
当我们审视自己,眼睛定格在一瞬间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自己的一个切片。如果我们对于自己的全面评价视为一个维度,那么被我们评价的那些切片,就是基于这个维度的低维投影。
而无论哪一个低维投影都无法替代高维判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既自信,又自卑;既外向,又内向;既害怕孤独,又享受安静。我们分不清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因为我们一直在用切片思维考虑问题。
泰勒斯曾说,世上最困难的事就是看清你自己。
因为我们是人,是人就会产生各种情绪,我们的大脑会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情绪体验而选择隐藏、逃避痛苦,创造虚假指令来体验快乐感受,比如自欺欺人等。久而久之,我们会把这些虚假的思维指令当成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只要是人,必然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认知训练来调节正确认识的程度。
每个人都有证实偏差
我们的大脑在很多时候是很顽固的,无关对错的顽固。这在“自我感”强烈的人身上,体现的会更加明显。我们通常叫这种顽固为“证实偏差”。简单来说,就是当你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某个预设立场或当你倾向于得到某个结果时,你就更容易在搜集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的偏离“公平”。我们常说的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等,都是证实偏差在某些时刻的表现:我先入为主认为你不错,那么你干什么都看起来不错;我看你着装得体、干净漂亮,那么你做起事来应该也是干净利落的。这些都是大脑骗人的方式。
寻找头脑中既有立场的正面证据似乎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技能,因为我们有强化自我意识的天性。在这一点上,无论你是心理学家还是社会学家,不论你拥有多少相关的系统性知识,都难以完全摆脱。
曾经有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测人性的实验,测试“人在权威的震慑下,对于残忍的命令是继续保持善良,还是会变的冷酷无情”。认为人性本善的心理学家,设置的场景里,随机挑选一批对象,要求他们用电击惩罚一个犯错的人,结果多数人面对权威的命令不为所动。
而这时有持相反意见的朋友,也设置相同的场景,实验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多数人都是冷酷无情,在权威命令下用电击惩罚犯错的人。
为什么同一个实验会出现这样的迥然不同的结果呢?
思考一下,静待下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