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育儿文章,一种育儿理论,我们到底要从中看些什么
妈妈的困惑:
周五,晚上,妈妈给孩子们布置了作业,并明确了规则:明天早晨检查,完成的我们就出去玩,没完成的就留在家里继续写。
周六,早晨,妈妈开始检查,老大和老三都完成的很好,唯独老二“顶风作案”,这让妈妈很生气。
结果,妈妈就真把二女儿一个人锁在了家里。临走之前,孩子抱着妈妈的腿哭喊着、绝望的央求:妈妈,我错了,我现在就写,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妈妈根本不为所动,毅然决然的就走了,伴随着妈妈远去脚步的是老二撕心裂肺的哭声:妈妈,妈妈,啊……
我每天写和教育相关的文章,但心中的一个困惑其实一直没有解决:文章写给谁看?他们为什么要看?即使看了,又能看到什么呢?
之所以有这个困惑,是因为在我的经验中,好多看文章的读者,排除消遣、休闲、打发时间之外,更多的是为了评判文章中某个经验、观点、理论的对错,而不是为了从中学到点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比如,看着这个妈妈的育儿心得,自然会有一部分读者赞同:说的对,说的好!也肯定会有另一部分读者反对:什么狗屁玩意儿,一派胡言!但无论反对还是赞同,潜藏在背后的那种意识地位都是居高临下的,像老师批改学生的作业。
赞同的读者,会考虑这个妈妈为什么做的对吗?在今后的育儿过程中遇到孩子犯错也会去令行禁止的给孩子一个终生铭记的惩罚吗?
反对的读者,会考虑自己提出的反对意见也可能是错误的吗?在今后的育儿过程中如果遇到孩子犯错误,他们就能因为自己知道的不一定正确的理论而不去大发雷霆、絮絮叨叨吗?或者说,他们又用什么站得住脚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呢?
对此我是悲观的,就像大部分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可能“教学相长”一样。
既然不是为了学到点什么,那我们又为什么热衷去评判别人的是非对错呢?这不是瞎耽误工夫儿吗?
让我用小人之心给出两个猜测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需要用到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道遵循两个原则:同化和顺应。
同化(asirmilation)过程是指,人们以其当前的认知发展阶段和思维方式来理解自身的经历。
例如,如果你指着地里的小麦苗问一个初到农村的孩子:这是什么啊?有的孩子直爽,可能会摸着脑袋想一会小声地回答你:韭菜吧。有的孩子则可能看出了你的不怀好意,会给你一个百分百正确的答案:植物。
这就好比一个稚嫩的川菜厨子,即使你给他山珍海味,他做出来的可能也依然是山珍海味版的“麻辣烫”。为什么?因为他不会别的,他只能把他拥有的食材归置到已有的、他会的菜谱上来。
这就像那句非常著名的名言说的:如果一个人手里拿着把锤子,那他眼中的世界就到处都是钉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相反,当我们遇到了新刺激或事件,做出的反应是改变已有的思维、理解或行为方式,顺应(accommdation)就发生了。
当你第一次进西餐厅吃西餐的时候,当你不再坚持用筷子,不再觉得吃饭用筷子是理所当然的,而是偷偷的看别人怎么使用刀叉然后笨拙的跟着学的时候,“顺应”就发生了。
“顺应”过程在孩子身上是频繁的、自然的发生的,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他们的思维、行为方式都是在不断迭代的,他们更能“入乡随俗”。
比如一个孩子到了国外,他极可能不用任何老师就能在短时间内学会当地的语言,而绝不会使用我们当年学习英语时候的蠢招儿“狗的猫您”;他也会迅速的融入当地人的群体比如幼儿园、学校、社区小伙伴的临时派对,这也是因为他们能“放下自我”主动的、毫无痛苦的去和环境相适应。
但“顺应”过程似乎不会一直持续,似乎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停止了。
我的一个特别深刻的体验是,当和一些长辈聊天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今天说的和五年前、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观点是一样的,或者说,他们一直在用一套固有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来解释世界。在他们的眼中,似乎看不到世界的变化。他们一直在“同化”。
这又是为什么?
也许是因为,“顺应”的前提首先是要承认自己的无知或者错误,而这种前提对于一个“要脸”的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而绝大部分的成年人,都是“要脸”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孩子能更好的“顺应”,因为孩子的“脸皮厚”,他们根本不在乎。
另外一个次要的原因可能是,不改变比改变更舒服、更省事。“顺应”就意味着要学习新知识、新文化、新菜谱,就意味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就意味着辛苦;而“同化”就简单多了,管你三七二十一,反正“麻辣烫”也是菜、也能吃,何乐而不为呢?
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理念、境界去解释别人的育儿经验、观点、理论,自然比从中学习点什么更容易。
图片来源于网络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原因可能也导致了部分读者热衷于评判他人,那就是在这种评判的过程和结果中,他们能获得一种是高高在上的“牛逼感”。因为只有老师才能评判学生,只有比别人厉害才能评判别人。是这个理儿吧?
有一批人,专门用我们老祖宗的阴阳、五行、八卦、太极、易经去解释现代的科学,说什么:八卦是最高的智慧,把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了最高点,把科学的无数法则,归纳到八个筒单符号——八卦。……用在化学和物理上都通,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他们也许是最牛的人。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育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