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魏延被杀,与诸葛亮的死有关,“谋反”一事只因犯了蜀国大忌
公元234年,诸葛亮北伐,不料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含恨而终,诸葛亮的病逝给予了蜀国极大的打击,自此蜀国失去了中流砥柱,不过这还是蜀汉政权变得更岌岌可危的一个开始,因为诸葛亮逝世后,发生了一件让蜀汉政权雪上加霜的事,那就是大将魏延被杀,罪名谋反。
千百年来,魏延之死众说纷纭,其中不乏有人认为,魏延的谋反和诸葛亮脱离不了关系,甚至可以说,魏延是被诸葛亮死前摆了一道,所以最后才被杀的。那么,这一说法究竟是真是假,是空穴来风,还是确有其事呢?笔者认为,魏延之死与诸葛亮并无关系,而解释,可以从蜀汉建兴十二年说起。
那年,诸葛亮再次北伐,魏延为前锋,大军自汉中出兵出斜谷占五丈原,此后,诸葛亮驻守北谷口,魏延驻守五丈原前线,与司马懿的军队对峙整整八个月,奈何天命所定,最终诸葛亮因长年为蜀汉殚精竭虑,操劳成疾病逝,临终前,他将杨仪、费祎、姜维叫到身边,下达了一条密令:全军撤退,魏延断后,姜维其次;如果魏延不从命,那么大军可以自行出发。也就是这一条命令,改写了魏延今后的命运,因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魏延与杨仪、费祎、姜维在军事上发生了分歧。杨仪等三人,对诸葛亮的死密不发丧,并且准备按诸葛亮的死前叮嘱命令全军撤退,而魏延却对此并不服从安排,他依旧在前线拒敌,并且对此向费祎表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第一,丞相虽然死了,但我魏延还能继续作战;第二,我堂堂一个先锋,凭什么要听杨仪的话来断后?费祎见状,回到了北谷口开始撤军,而魏延对此感到莫名其妙,面对大军抛弃自己撤退的行为,他认为这背后是一直和自己不对头的杨仪捣鼓的,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魏延烧栈道阻截杨仪,意图暗杀,而杨仪一边修路一边上报称魏延谋反,面对杨仪的反击,魏延也不甘示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一封上表也递到了后主面前。
还没有等刘禅理清头绪,魏延和杨仪就在斜谷里狭路相逢了,两人都知道,这一次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有活着走出斜谷的人,才有资格说另外一方是谋反者,而自己是清白的。
魏延一生,作为一名大将,可谓是战功赫赫,曹军在他手里吃过不少苦头,可与杨仪的这一战,他却被遭遇了史上最大的失败,还没有开打,手下就各自离去。这个问题,魏延当时或许没有想通为什么,可今天我们却很明白,因为魏延是理亏的,他的理亏不是在不撤退军队,而是在截杀杨仪。因为杨仪此时此刻是护送诸葛亮的灵柩,而诸葛亮在蜀国是什么地位,不言而喻。所以魏延与杨仪的私人恩怨,就变成了魏延公然挑战整个蜀汉的权威,这样的行为,通常意义上被称之为“谋反”。后续故事就不必再多说了,最后的最后,是魏延在马岱手上人头落地。
这就是魏延之死的全过程,省略了细枝末节后,是一场私人恩怨上升到了政治高度的对决,魏延惨败,多年后有人为其翻案,谋反之罪纯属子虚乌有,魏延是屈死的,这一点,其实也是事实,在这里我们也就不老生常谈了,与此同时,魏延之死与诸葛亮本人无关也是事实,为何?
因为诸葛亮的密令里虽然提到了魏延,但是他并不会为此算计魏延,他不能未卜先知,他要做的只是安排好后事,以此最大限度的保存蜀汉军事实力,此是其一,其二,但凡认为魏延之死诸葛亮脱离不了关系的人,多半认为诸葛亮想要除掉魏延是因为其一直不待见魏延,可是以诸葛亮的心胸,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魏延虽然低情商低,平时难免会有开罪诸葛亮的言行举止,可这些落到诸葛亮眼里,并不是大事,因为在诸葛亮心里,他为蜀汉操劳一生,只为了一个信仰,兴复汉室,不负当年刘备的知遇之恩,魏延是蜀汉大将,也是难得的人才,诸葛亮视蜀汉为心中第一重要,必定为其计之深远,留下良将,因为在他走后,蜀汉还需要他们来支撑。魏延是刘备死后,蜀汉除了刘禅和诸葛亮以外,最位高权重的人,他是一员大将,军事才华也非常人所能比,不然也不会有著名的子午谷奇谋。这样的人,如果仅仅因为与自己有分歧而除去,虽然诸葛亮能够眼不见心不烦了,可对于蜀汉来说,却是在原本就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又失去了一位大将,得不偿失的事,诸葛亮不会做,而且以诸葛亮的高洁品性,也不屑为之。
魏延之死,说到底,还是一场他与杨仪的私人恩怨罢了,值得一提的是,在魏延死后,杨仪后来也不得善终,魏延一事,自此所有的一切也彻底落下帷幕了,关于魏延之死的一切,也就只有当年斜谷里的清风和明月知道所有的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