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感悟(三)

2023-06-06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建军

——善问

《学记》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待其从容,相说以解。

会说话,看似一件十分简单的事,其实不然;要把话说好,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巧,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有的人一辈子也不见的学会说话。把话说好难,把问题提好就更难。

《论语》中也有类似记载。《述而篇》第15章: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说:“夫子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好,我去问问他。”子贡走进屋子,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啊。”子贡说:“他们怨悔自己的行为吗?”孔子说:“他们所求的是仁,得到的也是仁,还怨悔什么呢?”子贡走出,说:“夫子不会帮助卫君。”

冉有是政事科的杰出代表,是很聪明的了,他想打听孔子对于卫国蒯聩夫子争国以及是不是愿意出仕帮助卫出公的态度,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去问,于是便找到了子贡。子贡则绝顶聪明,冉有都不敢当面向孔子提问的事,他毫不含糊,我帮你去问问。但他没有直接去问,而是转了个弯,问了个关于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并通过孔子的回答,推断出孔子是不会帮助卫君的。子贡的问题看似与冉有所要知道的直接答案无关,但是我们只要仔细分析一下,便可得知其中的窍门,这就是子贡解决问题的高明之处。

《论语》中的高明之问有很多。如冉有的“又何加焉”,子路的“如斯而已乎”,这种步步紧逼,推而广之的“加法”问法;子贡的“敢问其次”“必不得已而去”,这种刨根问底式的“减法”问法,非要问个究竟,甚至是“一言而终身行之”的精华。给千百年之后的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学习资料。

《论语》有一个特别的人物,他被孔子骂为“朽木不可雕”,却被列为四科十哲;他出场次数不多,却十分经典,几乎被我们都认为是“反面人物”。但是他的两次终极之问,堪称为经典。他就是宰予——多数人眼中的“学痞”。

宰我“三年之丧,期已久矣”的观点,放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大家是不是觉得很正确呢?还有他关于“井有仁焉”的问题,今天是不是也这样想呢?父母去世不超半月,就开始呼朋唤友,大吃二喝,甚至K歌;碰到大娘倒地,先拍个照或找个人录个视频等等。宰予的问题在当时绝对不是好问题,但在今天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会问不会问,结果绝对不一样。

《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中也有一段记载:

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杖,礼也?”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为夫子无所不知,夫子亦徒有所不知也。”子贡曰:“子所问何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杖,礼与?’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止,吾将为子问之。”遂趋而进,曰:“练而杖,礼与?”孔子曰:“非礼也。”子贡出,谓子路曰:“子谓夫子而弗知之乎?夫子徒无所不知也。子问非也。礼,居是邦,则不非其大夫。

杨朝明先生的通解是:子路问孔子说:“鲁国的大夫在练祭时还拿着丧棒,这合乎礼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子路出来,对子贡说:“我以为咱老师无所不知,但现在看来老师也有不知道的。”子贡说:“你问的是什么事啊?”子路说:“我问:‘鲁国的大夫举行练祭时还拿着丧棒,这合乎礼吗?’老师说:‘我不知道。’”子贡说:“你等等,我进去再替你问问。”于是就快步而入,说道:“练祭时拿着丧棒,这合乎礼吗?”孔子说:“这不合礼。”子贡出来对子路说:“你不是说咱老师也有不知道的事吗?老师实际是无所不知啊,只是你问法不对。按照礼,居住在一个国家,就不能非议这个国家的大夫。”

你看,不会问问题的结果是老师说“不知道!”而会问问题的呢,却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论语》中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出入孔门的樊迟跟子路差不多,莽莽撞撞地来找老师: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樊迟还没弄明白,孔子老师这里办的是高级干部教育管理大学,而不是农业技术培训学校,于是被老师以“吾不如老农”搪塞了回来,不仅没有得到答案,还被骂为“小人”,真是目光短浅,气量狭小,志向不大啊!

当然,《论语》中许多“斗筲之人”问的问题,也都属于不善问之列,但孔子碍于身份地位,也不得不回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