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学堂第一课心得之学习篇
两次成长,角色互换
林妈说为人父母,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真的不能更赞同。
在成为父母前我们一直在接受别人的给予。我们从呱呱坠地,就开始不断的像父母索要东西,不断汲取,从不满足,而且看不到父母为我们的良苦用心,体会不到他们的无私付出,但我们却接受的那么心安理得,我们一直以自我为中心,。
第二次成长是成为父母后的,学会给予。当了妈妈以后,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从怀胎十月开始,每天都过得小心翼翼,走路一定扶稳慢走,吃饭前都查一遍,哪种能吃,哪种食物不能吃,孩子今天胎动多,明天胎动少,到出生后的孩子奶够不够喝,孩子的脐带怎么还没掉etc,孩子的每一次与书上不一样的都牵动我心,开始分析到底问题出在哪了呢。生活目标完全被替换,我不再是为了我而活,我的目标是孩子好,我才好。也直到有了孩子之后才会更深刻的体会到自己父母当初养育我们的不容易。
孩子是面镜子,在育儿的路上,当你看到孩子身上的诸多毛病的时候,同时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诸多问题,为什么孩子会为如此小事发脾气,是因为自己没有教会她怎么平定情绪,更是因为自己有时候也会情绪失控导致的,见孩子如见自己,愿在成长的路上,我们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孩子是条纽带,她把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又更拉近了一步。自己小时候曾经以为的正确,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幼稚。当在解决孩子问题是,突然会发现当初我们父母在养育我们过程中,为我们做过的那么多、那么多的事,为什么之前的我就像盲人一样什么都看不到,为什么之前的我就像傻子一样什么都体会不到呢,对我这个如此的迟钝的人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做法,那又是承受了多少的委屈呢。
第二次成长是痛苦的,既要历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十二级疼痛,也要经历着心智体系从新建立的痛,我们突然能看到,体会到更多背后的默默付出,有孩子的付出,还有父母的付出;而正是这种痛,才让每个妈妈都能脱胎换骨,破茧成蝶,迎接这种只属于女人,属于妈妈的幸福。
五根八识 重识世界
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五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
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六识(表意识),会盘算,喜怒哀乐的分辨(出生时没有,后来逐渐通过五识及自己的喜好对万事万物产生的一套自我体系内的评判标准);
七识(末那识)前意识,例如为什么?出差要早起,可是每次我们都会比定的闹表时间提前几分钟醒来呢etc,一定程度的预知能力;
八识(阿赖耶识)你无法想到或抵制的东西,潜意识是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
(Ps弗洛伊德提出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概念,完整的意识就像海洋中的冰山;意识-我们可以感知的部分,就像露出水面的部分;前意识就像在水面以下贴近水面的部分;潜意识就像冰山处在深水中的部分《梦的释义》。)
虽然不能控制自己的七识八识,但是对于六识还是可控的。一是放下主观贴近客观,尽量多用客观词语,而不是带有标签以及观点性的话语去描述问题,平时也要多自查自省,吾日三省吾身。二是交换立场,共情包容;学会换位思考以及从多个角度去理解、看待事物。例如林妈举的例子,你看到墙上的背景色是真的红色么,狗的眼里,以及色盲症人的眼里是什么颜色呢。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为什么自己的判断就一定是对的呢,又更何况这世界不是只有黑白两色,更多的是不同色阶的灰色地带。
改变模式 提升沟通
什么是科学育儿呢?林妈案例,曾经的育儿要有延迟满足效应,按时喂乳,在十几年前还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可是现在呢,确是大错特错的伪科学。科学的标准随着时代会改变那,但对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处模式会引发的问题是可预见的,在可预见后果的前提下,改善自己的处理方式,我觉得这就是走在科学育儿的方向之中。林妈总共讲了十八种类型父母育儿的模式,每一种都像在暗示自己以前的错误行为,背后阵阵冷风袭来呀。在这部分,我自己也被很多问题迷惑了,一个是眼前的如何让孩子分床睡?按照现在的科学育儿的标准,老大应该自己分屋分床睡觉了,可是她到现在还不敢,怕黑。每天挨个屋蹭睡,不是找姥姥,就是找我,要不就是找妹妹;妹妹也到分床的年龄了,但是完全分不开呀,整天跟个橡皮泥一样黏着我身边。如果我不陪着妹妹睡,我妈不陪着姐姐睡,俩娃是完全没有睡觉意识,不熬到筋疲力尽,倒头就着不罢休?该怎么办呢,一定要在8月份,趁着妹妹也能放假,一起对俩娃执行各个独睡计划。另一个就是如何和娃爸联手,建立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于女孩的抚养,父亲的作用极为重要,尤其是在早恋问题上,一个女孩如果和爸爸关系好,在青春懵懂时,爸爸就是她的男性化身,就不容易早恋。面对姐姐已经逐渐走进了青春懵懂期,如何更好的探索以及解决她的心理问题以及生理问题,提前做好预防针等等,问题好多,又头大了o(╯□╰)o。生娃简单,养育难啊,在孩子教育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