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过全世界都停电会怎么样吗?
前几天看Lens采访76岁的德国导演赫尔佐格,结束时在走往电梯的长廊上,一工作人员问他:在你看来,人类当下最紧迫的灾难是什么?老头脱口而出:就是世界上所有手机都没电了,而《生存家族》想告诉你的是:你想过全世界都停电会怎么样吗?
某一天,突然间停电了,所有的电子设备都失灵了,包括闹钟、手表、钟表、电话、手机、洗衣机、抽水马桶、电梯,飞机、地铁、公交、出租车停运,寸步难行,抽水泵无法工作,水也停了,写字楼自动门开不了,工作室电脑打不开,计算器也不能用,无法正常工作,超市被抢购一空,不能用收银机只能现金付款算盘结账,银行无法凭卡取钱只能用身份证和存折证明且每日限额引起排长龙挤兑,食物短缺,有钱也没用,劳力士和玛莎拉蒂、名贵皮草、名画都不如钓的几条鱼,人们只愿意物物交换,刚开始大家都确信不用多久只需撑几天电自然会来,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但很快恐慌就蔓延开来,纷纷想办法离开城市,街上满是逃难的人群,拖着行李箱狼狈不堪,垃圾渐渐多了起来,还有存货的店家瓶装水趁机涨价,城郊的农民高价售卖水果蔬菜,一时间,原本高速运转的世界一下子轻易就瘫痪了。
而这一切只因为莫名其妙的一场停电,璀璨繁华的现代城市文明是何其脆弱。
赫尔佐格的话自然不像说笑,看完电影更是有些警醒。
影片从一个城市的普通家庭切入,幽默、温情,铃木一家,丈夫是个工作狂,秃顶邋遢,几乎不问家事,疏于和家人沟通情感,妻子贤惠淑雅,只是有些胆小,孩子外公寄来的鱼不敢杀,菜里的虫子都能把她惊吓一番,儿子腼腆羞于向喜欢的人表白,女儿有些自卑很想融入同学的圈子,最寻常的日子,家人之间习惯互相抱怨,似乎大家都是这么过日子的,但一场意外的停电,使得这活脱脱的麻烦家族变成了生存家族,堪称灾难版的山田洋次。
一个感觉,最近看的一些片子,都能感到一些导演对类型的新尝试,把类型融入叙事,但又不纯粹按商业类型片来操作,增加通俗的观赏性的同时,探索和保留作者的风格,比如李沧东新作《燃烧》,很好地融入惊悚悬疑的类型,在豆瓣看到有人说《生存家族》是最低成本的灾难片,意思是视觉上没多少可看性,我却觉得很巧妙,既能让你明显感到灾难片的末世氛围——比如逃难路上一个刚当爸爸的男人不顾自尊偷了一瓶矿泉水,只为了给出生不久的宝宝冲泡奶粉,蛮像《釜山行》之类的——又避免消耗过多的人力物力,说明感动你的还得是好的剧本和叙事,而不是用钱堆砌的视觉场面,看不习惯的也许是好莱坞电影喂养起来的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思维单一,缺乏更加开放的感知力。
爸爸果断决定暂时前往鹿儿岛农村避难,也就是孩子外公的老家,尽管女儿极不情愿,一家人还是骑着自行车出发了,一路上爸爸都骄傲于显摆自己的那点小聪明,很可爱,比如开始时不知从哪里牵来的自行车,车后筐很大既能装生存物资又可以载妻子,还比如喝自认为干净的溪水,当然很多时候让他很狼狈,因为喝生水而拉肚子,狂风暴雨中在妻子和孩子面前光着屁股,那张沾着草屑被风吹乱头发的脸,颜面尽失却达到狂乱的悲喜剧效果,固执地要钻木取火又不知诀窍,生存的无能使他窘迫,但他奋勇前行,一直都是骑在最前面,放下尊严为孩子跪求吃的,不顾生命危险为家人艰难涉水,用他笨拙的方式和爱带领家人安全到达鹿儿岛,一撮假发成了很好的喜剧道具,既能表现他的性格,有些戏谑,又成了情感寄托的信物,很是感人,最后他把假发扔出车厢,惬意的风中像是第一次诚实地面对自己;妻子怯弱却考虑周全,成了逃生路上最强的后勤保障,要用到什么她就能给你变出什么,擅于杀价买水,家庭主妇在日常的生存里练就了居安思危的惯性思维,逃生还不忘带上丈夫的酒以备不时之需换取食物,儿子女儿发挥了年轻人的开拓思维和动手能力,给自行车补胎,信号灯危难之时救了老爸一命,尽管喝的是工业蒸馏水吃的是猫罐头,一家人也算齐心协力,亲情弥合的有效契机,一起仰望夜空繁星,一路上互帮互助,共度难关。
途中他们遇到了时髦的一家人,也是四口之家(藤原纪香客串了一回漂亮妈妈),他们懂得如何科学地收集水和食物,看起来不像是逃难的,倒像是出来野炊郊游看风景的,骑着山地车,轻松潇洒,反衬出铃木一家的狼狈;他们还遇见了一个独居的老人,孩子都在美国,他们帮他抓因为停电跑掉的猪,杀猪砍柴,吃柴火熏的猪肉,洗柴火烧的热水澡,老人因思念孩子显得热情而古怪,这是留不住年轻人只剩独居老人空掉的乡村,因此他们更加迫切地前往鹿儿岛。
烧煤炭冒着黑色浓烟的火车救了爸爸和妈妈,过隧道时,只点着蜡烛的车厢里乌七八黑,因为忘了关窗,一车厢的人脸上都被喷得满是黑色的煤灰,大家望着彼此的脸开心地哈哈大笑,爸爸妈妈第一次讲起了她们恋爱的往事,当初,他们就是坐着这样的火车离开家乡前往东京的,工业连接起了农村和城市,人们纷纷前往城市,农村渐渐被遗弃,但农业是工业和其它高科技产业的基础,乡村是很多人情感的归宿,逃难时最后的落脚点。
两年后,电力悄然恢复,装在纸箱里的闹钟突然鸣响,钟表开始报时,村里的广播再次播报,万家灯火渐次亮起,人们又回到城市,垃圾得到清理,生活秩序一一恢复到往常的样子,高楼大厦又变得灯光通明,霓虹璀璨,人们也许很快就会忘记这次的灾难,只是在收到寄来的照片时,记起了当时的狼狈。
虽然快结束时,他们在鹿儿岛的生活有些美化,每日出海归来渔获丰收,人们皮肤黝黑身体康健,笑脸洋溢在大家的脸上,孩子们在田间巷弄里愉快地奔跑,院子里种的西红柿酸甜可口,一切都很踏实,其乐融融,一幅理想国的画卷,大概是三岛由纪夫在《潮骚》里描绘的样子,但对生活、亲情、文明,至少是一种反思和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