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运动是如何源起?怎样发展的?
创客运动的起源和发展:DIY运动在数字时代的延伸
1968年,被称为“创客运动之父”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西摩·帕佩特(Seymour Papert)与同事开发了LOGO语言,并致力于引导儿童通过编程来使用计算机制作自己想做的东西,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
这一理念被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edia Lab)的众多研究者传承下来,并在21世纪初导致尼尔·格申菲尔德(NeilGershenfeld)创立“微观装配实验室”(Fab Lab)。
FabLab是一个拥有几乎可以制造任何产品和工具的小型工厂,使得人们在不需要长时间专业培训的情况下,制作“尖叫背包”“自卫服装”“吵人的闹钟”等新奇事物。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将手工制作、工程制造、计算机科学联结在一起的奇思妙想的活动中来。
人们将这些不以营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称为“创客”(maker);而在全世界广大的范围内鼓励人们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程序及其他技术性资源(如开源软件),通过自己动手或与他人合作创造出独创性产品的行动,则被称为“创客运动”(maker movement)。
2005年,戴尔·多尔蒂(Dale Dougherty)和马克·弗劳恩菲尔德(Mark Frauenfelder)创办了后来被称为创客社区的“古腾堡圣经”的《make》杂志,并于2006年举办了第一届Maker faire(创客嘉年华)。《make》杂志和Maker faire极大推动了这种数字时代的DIY运动的发展。
此后,Fab Lab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创客空间逐渐扩展到全世界,创新和创造不再只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而是迅速普及到广大普通人群,实现了数字技术的“民主化”或“大规模业余化”。
2015年3月2日,我国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