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

仁礼

2023-10-27  本文已影响0人  三木三石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鲁国的礼乐之制,因为周公,被周武王定制为同王。
后王室衰微,以至于周“礼乐尽在鲁矣”,就此论,周公后人虽然也祸乱萧墙,但较之于其它诸侯各国,还是礼乐在,能看到仁的影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生于鲁国,来世间走了一回。
也因此有机缘得以修《鲁春秋》为传后世之《春秋》。
据传是当时鲁国图书馆长因为孔子的影响力而把《鲁春秋》送去给孔子的。
也正因为这一送,才有了影响很多人很多事的《春秋》。

作为同时代的老子(前571年-前471年),年长孔子二十,先后做过周朝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有三十年。
不仅如此,还师从商容。
商容是商朝末年纣王时期主管礼乐的大臣,是当时著名的贤者。因为不满商纣王的暴虐,商容曾经试图用礼乐来教化纣王,但是却没能成功,于是他就躲进太行山中隐居了。
只是商朝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西周向东周过渡时,老子才生于楚国鹿邑(今河南鹿邑县),已经是商灭亡五百年以后的事了,老子师商容应该是通过周朝国家图书馆的资料学习而师的。
身为图书馆长,近水楼台,不是先得月,是一直得月,以至三十年。
老子师商容的不仅是礼乐,还有天文、地理。

时,按照孔子自己的说法已经立志,已经到了二十左右,正是“浪遏飞舟,粪土当年万户侯”热血有志青年,得到了一个去周朝学习的机会,早闻老子之名,就去拜谒了老子,是为“师老子”,“问礼”。
孔子也已小有名气,老子也是知道孔子的。
孔子为仁立志,入世,以礼教化时弊,参与治国理政。
也和五百年前的商容想法一样。
只是此时的老子,虽然年龄也就刚刚不惑,四十左右,但观周象,读周史,尤其是各诸侯国报来的《春秋》大事记,已经看到了商后期的影子,闻到商后期的味道,不仅思想师了商容最后的选择,最后就是自身也是骑青牛出函谷关西去而不知所终了。
独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以作为出关的买路钱。

孔子兴致冲冲,慕名而来,“问礼”于老子。
老子有德,直心直行,直言不讳,言了如下一段: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大意:你所说的‘礼’,当初提倡它的人现在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们的著作和言论还在。
君子如果生逢其时,那就可以努力推行自己的社会理想,如果生不逢时,那就只能如同蓬草一样独自飘零。
我听说那些善于经商的人,往往会把货物深藏,好像他什么储备都没有一样。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他的外貌往往看起来很愚钝。
先生要注意去除自己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不要故作姿态,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要知道,这些都是对您自身没有好处的。
我所能告诉您的,也就是这么多了!
这对年轻的孔子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兜面一盆冷水。
可孔子有志,虽然年轻,遭遇如此,也没动性,回去之后,言了如下文字评老子: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大意:鸟会飞,可以用拴着丝线的箭来捉住它;鱼能游,可以用鱼钩钓它;兽能跑,可以用网来捕捉。可是对于龙,它乘风云高飞入天,我不知道采取什么办法来捕捉它。今天我见到老子,他就像龙一样啊!
这是为孔子之学。
这大概是孔子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之朋了。
老子“乐乎”不“乐乎”不重要了,我孔子“乐乎”了。
用今天的话说,下棋找高手,打拳找泰森,只是高手、泰森要能给你时间与机会。
就当时孔子去拜见老子,老子接待孔子,应该不觉得是多么大的事,但从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再去回望,那堪称思想经典盛会,虽然只是两个子之论。

老子已经对当时的礼非常反感了,认为是假仁假义,是典型的“巧言令色鲜矣仁”,生逢乱世,再去以礼教化是没用的。
老子以天道定人命。
孔子终究是血气,而且有志,生而为人,不愿做被挂在墙上只能看不能吃的匏瓜,更不甘心落于路边无人问津的蓬草。
老子的道理说了,孔子依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入世。
只是孔子列国之后,时又学《易》,也终究明白了老子的认知,只是孔子又超越了老子。
孔子五十以后学《易》,以老子之慧,在周朝的图书馆,早就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演《易》了。
说孔子超越了老子,还是从入世,“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论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天作孽,犹可违”,自求多福,是以孔子一脉孟子,百年之后作立命之学。
只是孔子不但入世,还谋了万世之道,应是老子没有想到的。
孔子以人命格天道。
千秋万世,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孔子,贤也,圣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不学老子,以身博命,待价而沽。
一待就是五百年。
要做圣,要能耐得住寂寞,至于饭,死了就不用吃了。
孔子给MPA班的孔门弟子讲学,应该不是讲的“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以孔子之心性,以周游列国之体悟,以求仁于人间沧桑正道,孔子会怎么讲?
仁为本,礼为表。
仁是根,礼是果。
仁之不存,礼将焉附?
仁,不是妇人之仁,要有仁力。
仁,不能只有善心,还要有为善的能力。
如此,才能,礼有意,乐有情。
由此,从周天子,以至诸侯国君,到自己祖国的国君,仁心与仁义都没了,要礼还有什么用呢?
在此时的春秋,萧墙不断,民不聊生,八佾与唱雍,还有意义吗?不要说礼乐崩坏,即便礼不崩,乐不坏,也已经没有意义了。
至于三家者,本是桓公之后,都是与国君同根生,再去指责他们的礼乐之不合制,还有意义吗?
孔子应告诫了孔门弟子,自己是看不到由仁而礼乐的那一天了,但你们无论去哪里做事情,去参与治国理政,不要忘记礼乐的初心。
求仁以礼乐,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是以,在孔子之后历史长河中,先后配享孔子太庙的,都是真正懂了孔子的干禄之道:学而思,仁礼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