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丧”的豆瓣,十三岁了

豆瓣分析报告

2017-01-02  本文已影响1419人  西蒙奥特曼

一直在看产品经理方面的东西,想试着去写一些产品的分析报告,所以就对豆瓣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产品定位与功能

定位: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

功能:

豆瓣集合了读书、电影、音乐、摄影等兴趣的各个方面,为用户提供一个分享和查看优质内容的平台,同时还具备了同城、小组的交友功能,而且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豆瓣上进行物品交易和购买。

产品发展历程

2005年3月6日,豆瓣正式上线了

2005年这一年中,豆瓣电影、豆瓣读书、豆瓣音乐、豆瓣同城、二手书碟交换功能相继开通,并在12月份推出了豆瓣网英文版。

2006年2月,豆瓣网注册用户过10万。

2007年 11月13日,豆瓣成员满100万。

2008年8月15日,豆瓣广场上线。

2009年6月19日,豆瓣电台Beta版正式开始小规模公测。

2010年12月27日,豆瓣专有货币小豆上线。

2011年1月26日,读书笔记功能上线。

2012年1月10日,新版豆瓣首页启用,新豆瓣猜重登首页。

2012年5月7日,豆瓣阅读的作品商店上线,正式发售作品。

2012年5月17日,豆瓣电影开启在线购票和选座位功能。

2012年8月,月度复盖独立用户数(UV)已超过1亿,日均PV为1.6亿。

2005-2015豆瓣百度指数趋势

产品用户分析

豆瓣发展到现在,已经10多年的时间了,目前豆瓣的用户是一个什么情况?下面是百度指数和alexa统计的结果

豆瓣省份分布百度指数 豆瓣城市分布百度指数 豆瓣年龄和性别百度指数 豆瓣用户信息alexa查询结果

通过以上百度指数和alexa查询结果可以看出豆瓣的主要用户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和中部省份,而在用户分布较多的城市基本上都是互联网比较发达的地方,这其中也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用户年龄来看基本上是20-39岁的年轻用户,其中20-29岁的百分比更是达到了50%以上;在用户性别中男性用户达到69%领先于女性用户的31%,值得一提是:相对于其他网站,豆瓣的女性用户比例还是相对较高的;在用户受教育程度上豆瓣接受过本科教育的用户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网站;而相对于其他网站,用户更喜欢在工作的时候用豆瓣,这一点值得注意。

产品用户行为分析

用户是怎么来到豆瓣的?用户来到豆瓣后又去哪儿了呢?下面是百度指数和alexa的统计结果

用户来源alexa查询结果 用户来源网站alexa查询结果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来自搜索引擎的比例有15%,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用户是通过检索当下比较热门电影来到豆瓣网站的,可见豆瓣电影的影响有多大。在来到豆瓣之前,有超过42%的用户都是停留在像百度、谷歌、微博、qq、知乎这样的网站上(谷歌竟然占到了16%!?),这些网站为豆瓣引入了很大一部分的流量。

用户需求图谱百度指数 用户去向检索词百度指数

在百度指数中可以看出通过百度搜索的这部分用户大部分都流向了豆瓣电影和豆瓣FM,这部分用户通过豆瓣查看当下比较火的电影和电视剧等节目。

产品的商业化

说到商业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方面,我想豆瓣的同学们也在拼命地想出适合豆瓣的商业路程吧。现在来让我们简单看一下豆瓣已有的商业性的东西吧。

豆瓣身上已有的商业化的努力:图书导购、豆瓣阅读、电影购票、音乐收费、豆瓣东西、豆瓣市集、豆瓣一拍一、移动应用。可以看出,豆瓣的商业化从电商到导购入口,再到应用商店和收费服务,当然还有商业化不可或缺的商业广告,覆盖面就像豆瓣本身一样涉及到了兴趣的方方面面。至于豆瓣的营收情况我没有查到最近的资料,但当看到坊间传出的豆瓣要被收购的消息,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豆瓣的商业化并不是那么的顺利。

总结

豆瓣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开始的那个小众网站慢慢的走向了大众化,而豆瓣身上那份文艺小清新的气质一直没变,这也许是豆瓣能发展了10多年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目前豆瓣的大部分用户是相对来说高学历居住在相对发达城市的都市青年,这群人以兴趣为出发点,在豆瓣上的记录和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他们分享的一些内容又深刻的影响了互联网上的其他用户,例如:豆瓣上的影评、书评。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移动化和时间碎片化逐渐明显,当新的用户不断涌向豆瓣后肯定会对豆瓣的结构产生影响。豆瓣上产出优质内容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也许以后人们静下来写一篇长长的影评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也许以后每场电影、每本书、每首音乐的后面只剩下一个个短短的评论。豆瓣的商业化道路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在优质内容后链接导购信息是一种出路,基于兴趣爱好进行电商化也许是一种突破,豆瓣现在更需要的是一种适合自身的并且能跟随到互联网大浪潮的一种商业模式,毕竟一个产品不盈利是注定要失败的。

一些基于电影、阅读、音乐、摄影等的产品层出不穷,有很多更是依靠在BAT这三家大树下,它们也许替代不了豆瓣独有的气质特点,在商业上却遥遥领先。豆瓣的产品同学们还得加油啊,不要到最后提到豆瓣,给人的记忆只剩下影评。

2016.2.2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