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报告简书电影

《流浪地球》:一场中式情怀与西式科幻的朦胧艳遇

2019-02-14  本文已影响30人  观剧团长

文 /龙猫

要说今年贺岁档最厉害的黑马,还是当属这一部。

《流浪地球》。

大年初一,零点场一开张,《流浪地球》的热点就如竹笋般疯长,迅速占领了媒介第一线,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开年第一片”。

说它是开年第一片,可能有人不待见,但对于本猫来说,本片确实可担此重任。

相比于一开始票房就稳步上升的《疯狂的外星人》来说,《流浪地球》虽是后起之秀,但是乘胜追击,取得的成绩也是可以看得见的。

截止到2019年2月13日,影片票房超过27亿,并有望在一周内突破三十亿大关。它挤在众多同僚之间,稳稳地拿下了春节大赢家的奖杯。

但人红是非多,本片的评价也在日益高涨的票房面前,面临着极端的两极分化危机。

如果票房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影片的商业价值的话,那么舆论则是为这种商业价值掌舵的舵手,前者提供船体,后者提供方向,二者缺一不可。

本猫的这种想法第一次出现,是在《战狼2》票房水涨船高之时。《战狼2》的票房经历了多次涨跌,几次涨幅的关键点均代表了营销事件和观众评论对其主观的影响。其中,不少人本着三刷四刷的信念去看,此时已经不仅仅是一场精神上的消遣,更多的是具有某种仪式上的信念传递。

《战狼2》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电影好不好看,优不优秀倒在其次了,摆在第一位的是电影的影响力,以及它能够影响观众什么?

1  国产科幻的第一步

面世后,《流浪地球》被很多人认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科幻片。

它以优秀的视觉效果和精湛的剧本作为基本,在超越主观思想之外的宇宙空间里,演绎生命的哲学话题。

简单来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想探讨宇宙与地球的关系,以及地球与人类的关系。

正如《星际穿越》一样,在翘曲了几次空间之后,时间和空间发生了变化,但人与人的情感联系却没有改变。也正是这种“爱的力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主题,成为了电影的“解围之神”。

所以,很多观众就从这个方面来解析这部电影,他们不在乎小细节上的缺失和错误,在乎的是整个大世界发生的故事,会对未来和过去产生什么影响。

确切的说,他们关注的是故事所引发的思考和影响,而不是故事本身。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自然而然能预料,甚至是知晓差评的内容了。

《流浪地球》的差评,除了传统意义的跟风党和喷子之外,大多理性且温和的影评,其考据的是片中的细节和逻辑,以及在传播意识形态时出现的松散和无力,这些问题真的深入去看的话,确实挺有道理的。

一方面,《流浪地球》里地球逃离太阳系,飞往半人马的想法天马行空,技术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多,书里的内容也被删去大半。

但许多事件的发生存在连锁效应,不能简简单单地删掉了之,所以细节上出问题是无可避免的。

另一方面,情感的泛滥让电影的撕裂感很严重。“人类生存危机”的大命题和中国传统的“家”的概念碰撞在一起,融合的并不融洽,会让人感觉这并不是一部科幻片,而是包裹着科幻外衣的伦理片。

但我们似乎拍电影总绕不开“家”这个词,但是矛盾的是,若缺失了“家”,电影的中国味就丢失了一大半。这大概也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纠结情绪中,最形象的展现了。

可反过来想,否定“家”的概念不可能,因为它可能是组成中国式科幻的一把密钥,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很多差评从这方面攻击本片,就显得缺乏思考,或者说,把重点搞错了。

重点应该是如何去权衡大小命题的矛盾性,以及其所产生的连锁反应。

最终,电影想要展现的应该是既有我们,也有其他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想法,并用“生命”这种永恒的话题将其统一起来。

2  “家国”

“家国”观念源于传统,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名词。

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传统留给我们的一种习俗,代表某种场合或目的之下的行为习惯。可它又是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代表的其实已经不单单是习惯,而是正统的思想或行为。

这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之所以独立存在的原因之所在,也是一种文化厚重或浅薄的原因所在,这样的传统观念肯定了一个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力量,也彰显了某些价值——可以称之为自豪的价值,也可以被称为责任的价值。

否定这种文化或价值,其实就是否定自己,“家国”观念从歌词“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中就大致明了。

事实上,《流浪地球》的国产“家国”情怀,虽说有些粗糙,但至少说明了科幻本土化的可能性。我们看惯了好莱坞的硬科幻和软科幻,对于当今尚处在萌芽时期的国产科幻不免太过严厉。

不论是从个人观点还是文化观点上来看,《流浪地球》的“家国”观念都在及格线之上,并不是像差评里说的那样“没眼看”。

承认作品的缺点并吸取教训,是科幻作品发展的一罐润滑剂,重点不是去硬碰硬,而是温和与严厉并进,刚柔并济,领创未来。

3  展望未来

虽说没有人能对未来指手画脚,但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对未来有多重猜测。

本猫对于《流浪地球》的未来持乐观态度,它的科幻大框架已经处理好了,最关键的问题是,对于片中大命题的“刚硬”与小命题的“柔软”将作如何处理?

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个问题,我国科幻电影整体的水平将会上一个台阶,我们可以创造像《火星救援》那样“偏硬”的题材,因为我们的科技水平并不差。

也可以创造《2001太空漫游》那样的展望题材,放飞中国人独有的想象力。

或者创造包裹着情感外衣的软科幻作品,比如《星际穿越》《超时空接触》。

又或者是探寻人类自身的科幻作品,比如《月球》或《第九区》。

在上面提到的几部影片很多都是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其中也不乏小格局影片,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待故事的态度:有的是理性而严谨的,有的是先锋却考究的,还有的理性但温柔,也有荒诞却能引人深思的。

它们的导演都能让观众投入到电影中,之后再去创造世界,而不是一味的创造世界,却不顾忌观众的感受。

这种交互性的情感效应异常重要。

加缪曾说,真正伟大的作品往往诞生于寻常巷陌。

本猫深深赞同这句话。

事实上,只有理解某种情感,才能更好的书写和演绎情感,你不能指望电影的故事去打动人,你得用情感去吸引人,却又不让观众感到情感的刻意性。这才是一个好导演最重要的能力。

《流浪地球》缺乏的,就是如何去消除情感方面的刻意性,以及其在展现宇宙和地球关系时所流露出的陌生感。

那种存在于浩瀚宇宙的生与灭之间隐藏的种种真理,很像孩子把玩的积木玩具。城堡的搭建虽然不是一块积木能完成的,需要很多块,但是谁也不应该忘掉每一块积木的功劳。

因为,每一块积木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重量。

期待国产科幻,也能在宇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重量。

喜欢记得点赞和评论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